上世紀二戰後,美國為了重建戰後秩序與產業發展需要,花費數十年時間,建立起以美國為主導的經濟與供應鏈分工體系。在此架構下,各國尋求自身定位、確立產業競爭優勢,台灣也在過程中成為國際科技與半導體製造的重鎮。最為突出者,即是以台積電為代表的晶圓代工,為全球客戶與消費者生產最先進的晶片。
然而美國精心打造的全球化架構,後遺症就是企業為謀生產成本降低與利潤最大化,生產基地不斷外移到亞洲,致使美國本土製造業逐漸空洞化。加上這些年中國挾「世界工廠」優勢快速崛起,並針對部分新興戰略產業投放大量資源,意圖掌握行業制高點與打造紅色供應鏈,引起美國警覺。為防止中國重演在綠能、造船、電動車、無人機等領域的「彎道超車」,近年美國針對中國半導體、AI產業加強管制,且隨著科技戰的激化,管控禁令不斷升級。
中國面對美方禁令仍不斷嘗試突圍,甚至利用供應鏈優勢反制美國。包括2023年8月華為發表Mate 60新機,驚動美國政壇;2024年底,美國無人機之星Skydio,遭到中國在電池供應上斷供,Skydio曾經花費數年時間在中國以外建立供應鏈,但電池這一關鍵項目上仍高度依賴中國。
更讓美方震撼的是,今年初中國DeepSeek(深度求索)的橫空出世,直接挑戰美國科企巨頭打造的AI產業格局。上述例子顯示,即使遭逢美國強力封堵制裁,但中諸國產業供應鏈的完備與韌性展露無疑,反過來讓美國警覺,自身在關鍵產業領域缺乏製造能力的不足。
川普去年競選時喊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優先」,重要支柱之一,即是讓關鍵製造業重返美國。川普關稅1.0時期針對中國,迫使企業工廠搬離轉往他地,加速企業生產分散化、短鏈化;而川普2.0揮舞的關稅大棒,則是要把企業找回美國設廠,特別是攸關未來科技競賽成敗的產業供應鏈,如關鍵零組件、關鍵資源等。
近期全球科技業大老紛紛向川普表態輸誠,包括軟銀投資2,000億美元,Open AI和甲骨文的5,000億美元投資,蘋果也宣布將投資5,000億美元擴展美國業務,包括在德州建立新的伺服器生產中心以支援Apple Intelligence。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後,相關半導體供應鏈亦可望進駐當地。顯示在美中科技競賽下,美國將加速在本土打造免受國安風險、且具備更強技術力的非紅供應鏈。
上述科技龍頭在美投資將發揮帶頭效應,迫使其他還在躊躇觀望的科企跟進。像台積電加碼投資後,將對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韓企帶來巨大壓力,鑒於台積電擴大在美投資,將進一步深化與當地IC設計企業的合作關係,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若不跟進,未來可能將因此遭到邊緣化。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3日在白宮宣布,台積電將加碼投資興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及一座研發中心。顯示出今後不論是半導體、人工智慧(AI),還是其他戰略科技,美中「G2」都將致力本土打造安全穩妥的供應鏈,讓供應鏈成為確保自身競爭力與施壓對手的利器,不同的是,美國透過關稅政策逼使企業就範,中國則是透過新型舉國體制完善國產供應鏈環節。
「G2」交鋒日益激烈,各國企業能夠左右逢源的空間愈來愈小,面對美方壓力與70%客戶都在美國的情勢下,台積電能做的選擇其實不多,相較起下海搭救或技術入股英特爾,獨立赴美建廠應是相對較佳的選擇。而國際強權角力下,「台灣的台積電」變身為「世界的台積電」是時勢所趨,也對企業在異國經營時的協調力與競爭力形成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