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311呂俊儀/台北報導

本月底開放試驗沙盒 數位憑證皮夾拚12月上線

image
數位發展部10日舉行記者會發表「數位憑證皮夾」雛形,預計將於3月底開放試驗沙盒,並根據測試建議與法規調適成果修正系統運作,力拼今年12月選定應用場域開始試營運。圖/王德為

 數發部10日公布「數位憑證皮夾」(TW DIW)雛形,將於3月底開放試驗沙盒,並逐步釋出原始碼,力拚今年12月選定應用場域開始試營運。

 數發部長黃彥男表示,每個人身上有很多身分證件,但無法控制資訊流,容易有資安疑慮,透過數位認證皮夾可選擇性揭露資訊,民眾對資料提供有自主性。未來民眾透過手機可快速查驗各類證件,簡化取票、領藥或辦理電信門號程序。

 為避免民眾誤解,數發部原稱「數位皮夾」也正名為數位「憑證」皮夾,並強調,數位憑證皮夾非支付工具也非數位身分證。次長林宜敬也補充說,未來若不信任,還是可選擇使用實體證件。

 數發部數位國際司司長莊盈志說明,歐盟要求會員國在2026年前提供符合標準的數位皮夾供民眾免費使用,台灣有機會推動這樣的便民措施。預計明年到後年輔導機關與民間業者導入。且App要符合檢測標準。

 由於數位憑證皮夾主要用於身份驗證,依使用場景案例,如超商取貨、網路預約租車、購買敬老等特定身分票券,都可選擇揭露部分個資。莊盈志透露有與超商業者討論,為了「便利」導入意願應該很高。

 至於能否如實體健保卡就醫、領藥,衛福部健保署認為,牽涉就醫資料與醫院申報給付等,流程上需更嚴謹。台北市政府資訊局長趙式隆則指出,地方辦演場會可能希望實名制解決黃牛票問題。若試驗沙盒成功,民間會希望應用在票證上。

 黃彥男強調,數位憑證皮夾對數位社會發展有三大重大意涵。首先,數位憑證將成為數位社會基石,各類服務將以憑證為基礎來發展;其次,數位憑證將賦予民眾對自身證件資料的控制權,可透過選擇性揭露機制強化對資料保護;另外,數位憑證系統採國際共通標準,具備全球跨境數位驗證互通性,有助於推升數位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