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赴美投資,推升民主晶片供應鏈韌性,未來也將會有更多工程師跨海支援。半導體人士估算,以台積電亞利桑那州Fab 21為例,三期工廠建成後將需要約6千名員工,若加上未來擴建計畫,保守估計將達1.2萬名工程師。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日前說,美國研發中心用於製程精進,消弭外界技術外流疑慮。業界認為,良禽擇木而棲,台積電人才輩出,未來將會有更多國際大廠網羅台灣人才,讓世界看見台灣。
5奈米後的先進製程節點,儘管自動化程度已不低,仍需要大量優質人力監控設備及調校製程數據。半導體人士估算,每萬片產能所需人力約500名,搭配周邊管理、銷售等支援系統,以亞利桑那州Fab 21 P1生產線月產能3萬片來看,人力約需1,650名,三期工廠建成後,計入後勤管理,至少需要5,000名員工。
再加上未來擬擴大投資的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及千人規模的研發團隊,最少需要1.2萬名的工程師,尚且不計入連帶過去的供應鏈,以半數台籍員工比例來看,最少需要6千名台灣工程師赴美。
在技術外流方面,魏哲家也釋疑,表示是針對現有生產線的製程改良與參數優化;從說法上來看,並未涵蓋先進製程的Pathfinding(製程探索),如3奈米至2奈米的開發,但這對大規模量產而言也是重要的。
半導體人士分析,Mother Fab是連接研發與量產的重要橋樑,負責新技術節點提升良率,並且實現大規模量產,良率、學習曲線需要經試量產經驗積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3奈米,從N3B、N3P演變至今的第三代N3P,PPA(效能、功耗及面積)都能持續提升。
至於上周總統府針對台積電赴美投資召開記者會後,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席葛來儀(Bonnie Glaser)提到發展下一代生產技術的「Real R&D」(真正研發)仍留在台灣,是否會被川普政府再拿來作文章,這就不是台積電所能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