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已經是當前各行各業的日常,但台灣企業除了缺工的考驗,更面臨人才向半導體產業嚴重傾斜的危機,各產業朝向失衡的不健康態勢發展。如何均衡各產業發展,避免過度倚賴單一產業,讓台灣累積更多的競爭籌碼,挺住當前保護主義抬頭、關稅貿易戰一觸即發的壓力,政府責無旁貸。
近年來,台積電成為了台灣的護國神山,不只創造驚人的經濟效益,更帶著台股衝上外太空。然台灣傾全力造神、打造矽島之際,卻也對整體社會帶來翻轉性的變革,政府資源、市場資本、人才全面向科技業傾斜,固然讓台灣擁有了可以站上世界舞台的「矽盾」,其他非科技產業卻得吞下「人(人才)財(資源)兩失」的苦果。
非科技產業在人才競爭上的弱勢,除了薪資條件不如人,更嚴重的是,多年來台灣傾全國之力扶植半導體單一產業,輿論風向也配合一面倒叫好宣傳,讓半導體業在許多求職人才的「心占率」遠高於非科技產業,台積電更是台灣人就職的第一志願,讓科技與非科技產業的人才競爭差距鴻溝,愈拉愈大。
全球企業都在努力推動「數位轉型」與「永續轉型」,無論科技業或非科技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都一樣高,但人才有限的情況下,大多數的時刻,都會優先往高科技業跑,讓許多台灣的非科技業在推動雙軸轉型時,更顯無力,難以與國際競爭。
如今隨台積電設廠全台遍地開花,還要因應美國為主的海外大舉擴廠,產生的龐大人才需求,狂吸全台菁英,讓非科技產業在人才競爭上,更形弱勢與無奈,無不視台積電為阻礙行業發展的公敵。
例如有飲料大廠抱怨,攸關食安最核心的淨水工程業務,工程師竟被半導體業者挖光,前往從事晶圓廠的廢水處理業務;汽車業想要數位轉型、要發展AI,但連基本的IT工程師都難以招聘;航運業者新造船陸續交付,卻發現找不到輪機長與技工,因為許多應屆生一畢業就被科技業找去上班;還有明明對數理沒興趣的高中生,考大學填志願時,會硬被父母要求選填電機、數學科系,做的就是日後進台積電上班的夢。
最現實也最殘酷的實況,就是每年大學博覽會的現場,台積電、科技大廠的攤位前都是滿滿的排隊人潮,非科技業者的攤位,則門可羅雀。上述種種現象,說明台灣人才市場已染上「荷蘭病」,產業、市況一旦有變,未來恐招致嚴重後果。
人才是各行各業發展的根本,除了有護國神山之譽的台積電、半導體產業,台灣社會仍需要滿足食衣住行的各種基礎、民生工業,即使賴總統相當重視的生技醫療產業,或入列「五大信賴產業中」的軍工業,無一不需要大量人才才能穩健發展,也才能成為台灣半導體業的最強後盾。
況且在「去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各國大打關稅貿易保護牌,強權博弈下,很可能一個轉折,就會讓台灣半導體業的領先地位不保,屆時還有甚麼可以倚靠?「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台灣上下該更有危機意識。
目前人才不均、人才不足的問題,開始獲得執政當局正視,國發會提出「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明確點出透過「強化國家未來人才競爭力」及「全球攬才」兩大主軸,為台灣各行業充裕「質優量足」的人才。
尤其少子化的危機下,加速引進國外優秀人才來台,應是解決台灣人才不足燃眉之急的最速解方之一;建議從開放中高階外籍專業人才入手,針對國外菁英人才提出快速核發工作簽證或給予永久居留權等方式,增加來台工作、移民台灣的誘因。未來進一步開放中階技術人力,才能讓各行業的人才荒,獲得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