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全國「兩會」(全國人大會議、全國政協會議)陸續登場,值此外部局勢複雜之際,大陸極力穩住陣腳,讓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的節奏,特別是在兩會登場前,大陸領導人與民營企業家座談,表態力挺民營經濟,對於振興整體經濟具關鍵作用。如何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無疑是本屆「兩會」最重要議題。
過去幾年大陸經濟發展走得跌跌撞撞,從歷史軌跡看,轉折點在於川普第一任期發動的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動能。
此外,發生在2020年的三大事件或政策的後續效應,使得大陸經濟雪上加霜,一是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並蔓延3年,導致大陸產經活動進入半休眠;二、2020年8月大陸政府推出「三條紅線」打房政策,房地產業一蹶不振,拖累眾多上下游供應鏈;三、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嚴詞批判大陸金融監管體系,隨後引爆官方對互聯網行業加強監管和整頓行動,震驚全球並阻礙了大陸民營企業發展。
2023年初解封後,大陸意圖對症下藥,解決上述三大頑疾:一來逐步恢復因疫情陷入停滯的生產秩序,工業和外貿等數據逐步回升;二來鬆綁房市管制措施,並介入處理房企債務危機,目前房市已出現止跌回穩跡象。如今,大陸領導人宣示擁抱民營經濟,後續若政策具體落實,將為經濟再增活力。
在兩會召開前夕,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已開會審議「民營經濟促進法」修訂草案,這也是官方以白紙黑字、正式立法保障民營企業的重要行動,一掃過去「支持民營經濟」淪為政治口號的詬病。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核心精神和關鍵字是「平等」。以往在「國進民退」、「官大於民」的聲浪中,外界總是質疑國有企業高人一等、享受更多政府資源,問題就出在市場待遇不公。民企不求特權,但求在市場公平競爭。
人大修法中,將賦予民企與國企平等地位。例如,草案明訂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市場准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包括民營經濟組織在內的經濟組織可以依法平等進入。法案並明訂,國家保障民營經濟組織依法平等使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數據、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等各類生產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招標投標、政府採購等公共資源交易,不得有限制或者排斥民營經濟組織的行為。
該法案若獲全國人大會議通過,將解決民營企業過去遭遇的諸多難題,包括融資困難、取得政府標案困難,以及民企在部分特許行業、壟斷行業和重大基建項目無門而入等。以民企相對於國企在經營管理上更靈活和更具效率來看,民企未來當可在各類市場上大展身手。
此外,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全國人大會議開幕時進行「政府工作報告」,揭櫫今年GDP增長率在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及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此外,提振消費被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因俄烏、中東局勢等地緣政治變幻莫測,加上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措施擾亂全球貿易,直接影響大陸外貿表現和外國投資,也使得推動GDP成長「三駕馬車」的進出口和投資兩大項難以掌握,唯一能操之在己的,便是消費領域。透過刺激消費來穩定經濟,是當前大陸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事實上,大陸消費市場復甦不如預期,去年大陸在刺激消費方面,便提出重要的「兩新」政策: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實施後,家電、汽車、消費電子市場交易熱絡,使得消費市場倒吃甘蔗,全年成長來到3.5%,讓大陸經濟成長得以「保五」。
隨著支持民營企業成為政策主軸之後,大陸三大經濟絆腳石陸續被移開,民營經濟可望迎來新一波成長高峰,進而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信心,大陸消費市場更加活絡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