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全民健保30周年慶的活動陸續展開,包括首場舉辦的「健保30永續研討會」在內,多聚焦在讓全國民眾了解全民健保要走向永續之路,面臨許多的挑戰,需要盡快構思解決之道。
過去30年來,我們可用「補充保費」與「總額預算制」這兩大政策,於2010年修法通過的時間點,將30歲的全民健保分為第一代健保(1995~2010),以及之後的二代健保兩個階段。
第一代健保最大的成就是「全民有保,就醫無礙」,作家柏楊先生在20幾年前留下一句名言「全民健保讓窮人看病,有了尊嚴。」
回想30年前,政府一夕之間把41%沒有健保的「老弱婦孺」納入全民健保的保護傘,讓「因病而貧、因貧而看不起病」成為歷史,並用第一個十年的時間,把48個山地離島鄉,用「IDS」(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IDS)制度,讓偏鄉民眾享有24小時不間斷的醫療服務,這項成就,被譽為20世紀末全球最成功的醫療體系改革,從此成為國人最認同的社會制度。
據哈佛大學在2003年的研究,全民健保的開辦,整體而言並沒有替社會增加醫療支出,只是把資源重分配並做更有效率的運用,因此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前,美國公共電視做了一個專輯「Sick around the world」,探討如果要實施全民健保應該向誰學習,我國被選為五個參考國之一。
2004年全面上線的健保IC卡,是另一個里程碑,用一張智慧卡把全國醫療院所和健保連結,讓民眾免除看病六次就要到健保服務點換卡的奔波之苦;更重要的是,從此全民健保的財務預估進入「Real time」的時代,前美國白宮衛生顧問,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倫哈德(Uwe Reinhardt)在2008年訪台後,寫了一篇「在台灣感到自卑」(Humbled in Taiwan)的文章說:美國的保險公司年度結束後,半年內可知「去年」花多少錢就很了不起了,台灣的健保局卻知道他們「昨天」花了多少醫療費用,這個系統,讓健保局成為全球第一個可用大數據管理醫療支出的系統。
一代健保成就非凡,卻因國人「不想多花錢」,留下了一個「總額預算制」。當年主政者認為是「短期救急措施」,二代健保之後「升級」,政府和付費者基本上不再煩惱財務問題,因為醫療費用的上漲,百分之百由醫療服務提供者吸收,結算時用「點值」來打折,實施20年來,好一點的還有9折以上,部分地區常見7、8折破盤價,20年下來,醫院反變成靠美食街、停車場來創造現金流。
COVID-19後,年薪只有70萬的護理人員率先出走,全台醫院迎來關床潮,急診室擠滿等待住院的病人與家屬,癌症病人自付健保不給付的新藥動輒幾十萬,「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的悲慘世界,悄悄回來了;更嚴重的是,「心臟按摩比足底按摩便宜,插管比通水管便宜,點滴比礦泉水便宜」的畸形現象,等不到關愛眼神,導致年輕一代的醫師用腳投票,龍頭的台大醫院訓練出來的醫生都放棄「急重難罕」,往醫美、皮膚科不值班,較沒有壓力的科別,或選擇離開醫院直接去開業。
政治上,屢創新高的民眾滿意度,近幾年突破9成,這個數字在近代民主社會非常罕見,因此主政者不敢輕言改革。過去30年來,共調漲了三次費率,每次調漲如臨大敵,衛福部長隨時準備下台,而每任新政府上任,都宣示「不調漲健保費率」。從不思考長期低薪血汗的健保制度,如何永續經營?
長期缺錢的健保,下一步怎麼走?是極為困難的問題,現實的政治環境下,複雜的問題想尋求社會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30年前的執政黨擁有立院多數席位,通過的全民健保法被罵的體無完膚,幸好健保局團隊以半年時間讓系統運作順暢,從此成為台灣第一的社會制度,今天的政治環境,可以寄望朝野共同為全民健保永續經營而努力嗎?預祝這項制度能長命百歲,守護世世代代國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