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大刀天天都在揮舞,包括中國籍船加高額靠港費,最新一招是對等關稅。台灣整體上在對等關稅議題不會首當其衝,甚至台灣有大量且持續進口美國農產品,惟在半導體及晶片產品上會被川普拿出來威脅,經濟學者建議,政府除協助台商赴美投資,也要把改善「大聲地說給美方聽」,更應以目前美國對中鋼鐵課徵關稅的經驗,全面統整半導體業的數據資料,「細細的盤點」,以整體戰對應川普的霰彈槍。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指出,川普上任1個月又3天,宣布的關稅調整都是行政命令,宣布後很快就做了,貿易對手國無法預先判斷,最厲害一招是祭出對等關稅,除了會以美國與貿易國的關稅水準,也包括非關稅的技術性貿易障礙,以台美貿易看,台灣出口主力的資通訊,雙邊都在ITA(資訊科技協定)下的零關稅,美國農產品則長期對台灣是貿易順差,因此對等關稅在台美間沒有空間。
劉大年並以加、墨為例,強調兩國以「自我改善」來回應川普,但川普仍未鬆口,這對台灣而言是很好的經驗談。他表示,在川普宣布要執行到真正執行的中間,政府要「做」的十分明顯,且為了避免零星流彈一直打到台灣,建議政府要用「Package」的概念回應美方,一邊釋放協助台商到美國布局的進度、對美國市場的成效等。
台大財金系兼任教授劉憶如則認為,川普對進口鋼鋁要課徵25%關稅,真正標的是全面打擊中國鋼鐵業,2019年官方報告還列舉70萬項產品,代表川普政府的標的是全面性的。其中,對鋼鋁有嚴重影響,中國製鋼就是他要解決的對象。川普一再指出台灣半導體晶片,也是在調查報告中得到的訊息。政府和業界現在的工作是盤點出口美國重要項目及半導體產業鏈的所有資訊,包括台廠在海外布局可能受到的影響,未來和美國協商時應有的產經數據,讓智庫加快模擬分析衝擊,業界亦應配合政府提供有利於台灣的資訊,準備打場整體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