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波中美貿易戰時,因美系品牌廠與川普政府積極協商,筆電產品並未被列入清單中。惟供應鏈預期,這一回美系品牌廠受影響程度恐遠大於台系廠商。
對宏碁、華碩等台系品牌廠而言美國無疑是重要市場,但相對於美系品牌如惠普(HP)、戴爾(Dell)和蘋果(Apple)等皆有雙位數的市占率來看,台系品牌的個位數市占比和其仍有不小的差距。
為因應這一回川普關稅政策,如惠普及戴爾等美系大品牌於去年間就加快供應鏈轉移至東南亞的進程,尤在去年下半年起,亦雙雙要求供應鏈擴增在東南亞產能,包括泰國、越南及部分在印尼落地的ODM廠如廣達、仁寶、鴻海、英業達、緯創等,拉升這些產地出貨至美國的比重。
供應鏈台廠指出,前一回中美貿易戰,受影響的PC相關產品如桌機、主機板、顯示卡及顯示器等,多已轉由東南亞廠及台灣廠因應出貨,因此在美國終端產品售價變化有限。
至於筆電產品,則是在美國具市占優勢的美系品牌積極和美國政府協商下,閃過前一次被列入加徵關稅的清單。時至今日,這些受影響衝擊遠大於其他非美品牌的業者,是否再向美國政府積極爭取,產業界持續關注。
有了上回經驗,台灣供應鏈及品牌廠商多已備妥因應方案,除了短期一到兩季間,各家皆先提前拉貨、備好存貨供銷外,供應鏈夥伴在非中地區的產線亦皆已相對成熟。
另方面,隨第二季下旬後展開配置新一代CPU、GPU的PC新品加速上市,新一波定價策略也將因產品規格、新AI功能等,而與上一代產品有落差,消費端對於終端商品售價調漲敏感度也將因此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