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求台積電出手協助英特爾傳聞甚囂塵上,繼花旗環球、高盛出面挺台積電,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詹家鴻最新指出,台積電美國擴產決策主要將依據客戶需求與股東利益,而非協助其美國競爭對手英特爾,維持「優於大盤」投資評等,穩定市場軍心。
近期各種台積電與英特爾合作、合資消息沸沸揚揚,台積電股價在17日止穩上漲2.36%收1,085元站回季線之前,已連三個交易日下挫,外資圈也接連出手相助,無論從基本面角度,或是從與英特爾結合將會遇到的難點出發,期能提供旗下客戶全面觀點,並堅定看多想法,展現「自己的神山自己護」雄心壯志。外資圈人士補充,消息一日數變,此時敢出手護航的外資頗有膽識,而外資在17日對台積電終止連二賣、轉買超共9,680張,並以摩根大通、大摩、與美銀三家證券的客戶買超逾2,500張最多,分別為3,038、2,684與2,516張。
摩根士丹利證券去年7月與10月的法說會上曾向經營管理階層提出在美合資、收購晶圓廠相關問題,台積電當時回應將依現有美國擴產計畫進行,不考慮在美國採取合資模式;對收購英特爾美國廠房沒興趣。大摩認為,由於日本與歐洲的合資夥伴(如Sony、Bosch)能為台積電帶來成熟製程的額外代工訂單,美國廠主要專注於先進製程(如4、3奈米製程),台積電累積的研發投入已建立晶圓代工技術優勢,並在先進製程領域保持高市占率、能取得相關訂單,無需透過合資模式擴展業務。
大摩稍早也提及,客戶端可能要求台積電提供更多在美產能,以降低關稅風險,台積電確有可能進一步擴張美國廠產能。
詹家鴻強調,台積電過去十來年中,在研發投入超過370億美元,才造就了台積電今日的競爭優勢,重要的是,晶圓代工產業競爭環境相對公平,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的決策應以核心夥伴(特別是關鍵客戶),及股東利益為主要考量。
不過,大摩也提醒,在台積電、美與台政府三方釐清各項變數前,不能完全排除關稅與美企合資消息造成的股價波動。
凱基投顧強調,晶圓代工比拚不只是技術與良率,還包括員工韌性、服務、客戶信任,以及整體供應鏈的支援。美國政府不管採取什麼措施,台積電勢必將付出一些成本與代價,惟目前看來成本可控,無損台積電長期產業領導地位。(相關新聞見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