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可能與英特爾(Intel)展開合作的消息引發產業關注!知情人士透露,該合作可能採美國政府引資、力邀美系科技大廠入股並掌握主導權,台積電則以技術入股方式提供技術支援。此舉被視為美國強化本土晶片製造能力的戰略布局,類似日本半導體國家隊Rapidus模式。
業界對此強調,「台英配」若成真,恐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
英特爾晶圓代工發展並不順利,2023年代工服務(IFS)巨額虧損高達70億美元(逾新台幣2,200億元),英特爾仍持續興建晶圓廠,2024年整體財務情況進一步惡化,稅後大虧112億美元(約新台幣3,660億元)。其間引發英特爾股東LR Trust不滿,憤而控告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及財務長辛斯納(目前兼任臨時共同執行長)管理不當。
台英配壓力不小,半導體業者指出,台積電一向保持技術中立立場,避免進入可能影響客戶關係的合資企業,相對於AMD測試導入三星4奈米製程技術之原因,推估未來蘋果、高通等業者亦將會更認真評估多元晶圓代工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在PowerVia(晶背供電)、玻璃基板等特定技術領域具有領先優勢,且仍是x86 CPU市場的主要領導者,可能有利台積電獲取前瞻技術與專利優勢。
機構法人認為,從業務端而言,短期內對台積電影響有限,因為雙方商業模式與設備差異較大。惟供應鏈人士表示,該提議並非川普上台臨時起意,這項布局早從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設立即開始醞釀,目的在於驗證在美製造晶圓的可行性。隨後美國商務部更加入台積電董事會,預計未來合作不會僅止於技術支援,還可能涉及最關鍵的工程人員進駐議題,等同培養潛在競爭對手。
產業觀察家指出,此項合作可能會為台積電帶來前瞻技術與專利優勢,但由於英特爾握有軍工訂單且基於美國製造的考量,預期英特爾或美國政府將保有主導權。此外,此項合作是否會觸及各國反壟斷法,以及如何確保台積電核心技術與人才留在台灣,都將是重要課題。
目前雙方尚未對此消息做出正式回應,具體合作細節及金額仍未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