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214文/呂俊儀

邁向數位皮夾 一支手機走天下

 一支手機走天下的時代要來臨了嗎?數發部積極推動數位皮夾,今年上半年將啟動沙盒測試,預計明年上半年進行產品上線前測試計劃。數位皮夾顧名思義是「數位」的「皮夾」,如同數發部說帖,是「容器」的概念。

 我們每天都放在身上的皮夾,雖然裡面可能有現金「荷包滿滿」,但不管要結婚登記、出生辦戶口、護照都需要身分證件,路上被警察臨檢也要出示駕照,看醫生要健保卡,加上提款卡、信用卡,讓皮夾變得厚重不便,更何況「忘了帶皮夾」、「皮夾不見了」更打壞心情。

 這樣的習慣未來可能改變。凡需要「身分」認證這個動作,靠手機App就可完成。

 過往要確認個人身份,拿出身分證、駕照或健保卡,當中身分證字號、生日、戶籍地址,甚至未婚已婚等等個資都會被「一覽無遺」,若相關情境在數位世界,因網路、電子形式個資將快速流竄,很容易被有心人士蒐集再利用。

 尤其,民眾需要身份驗證時,提供的資料不一定要「全都露」,也因此數位身分「證明是誰」以及「證明有哪些權限」,必須明確區分,且有效保障,才能受到信任。

 根據數發部規劃的數位皮夾,技術架構採多項去中心化技術,使用全球資訊網協會(W3C)的可驗證憑證(VC)標準,每張數位證件都經由發行機關加密簽署,並直接發送到使用者手上,不用每次都透過發行單位連線確認,降低數位足跡外洩與被監控風險。

 數位皮夾資料儲存在手機端,不會存放在集中式的政府資料庫、企業等,確保資料都在使用者手中。而政府也會將信任清單記錄在區塊鏈上,就像刻在石碑上,無法被偽造或篡改。

 另外,數位皮夾非實名制,有專屬識別碼,加入數位證件前不會與個資連結。且可以生物特徵,如指紋或臉部特徵進行綁定,確保只有本人能夠進入。更重要的,數位皮夾的選擇性揭露,如要租車時只需提供租車公司所需要的資料,不需提供「所有」個人資訊。

 但民眾或許對於零零總總的技術或安全機制有聽沒有懂,心裡依舊毛毛的,擔心像是手機遺失,但就如同生活中證件、手機遺失,還是建議得立即遠端鎖定並掛失。不過若設定多重驗證,比紙本證件更有機會降低資料被盜風險。

 另外,數位皮夾等於數位錢包?其實功能目的大不同。目前數位皮夾主要用於身分驗證與資料自主授權功能,根據數發部規劃,短期內尚未規劃成為支付工具。

 以蘋果作業系統有數位錢包(Apple Wallet) 、安卓介面也有(Google Wallet)App,但都主要用於行動支付和票券管理,功能較單一。不過,Apple與Google也逐步開放各國證件放入錢包服務中,數發部推動的數位皮夾未來也會研究相容可能性。

 至於數位皮夾未來會不會取代實體身分證件?數發部強調,並非強制的公共服務,僅是紙本證件第二選擇,民眾當然還可以使用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