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碳有價時代來臨,台達電(2308)早從2014年就實施公司內部碳費機制,2021年以具體的貨幣化形式刺激內部減碳,兩年內即達到溫室氣體排放下降39%成效。台達電以此發表《台達電子內部碳定價報告書》,將公司推廣內部碳定價的實務經驗編撰成專書。
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表示,內部碳定價是有效的碳管理機制,碳費徵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這些費用有效投入在低碳研發,加速減碳目標,未來運用在AI資料中心散熱節能PUE(電力使用效率)從平均1.32降低至1.26,即節能20%,「企業不要糾結碳費到底多少,做(減碳)就對了。」
常見的內部碳定價作法,包括影子價格、隱含價格、碳費,以及內部排放交易等不同應用形式。台達2014年起,即以「影子價格」為機制計算排碳,從最大生產基地中國廠開始,每噸碳定價人民幣20元(約新台幣90元),2017年全球同步實施內部碳定價,每噸碳價格提升到50美元(約新台幣1,600元)。台達電2021年開始,將「內部碳費」融入管理機制,以每公噸碳300美元(約新台幣9,855元)的價格,向內部事業單位徵收碳費,並將「碳費」轉成「碳基金」。
周志宏強調,儘管目前全球的碳費價格不一,企業可以依營運需求訂定自己的內部碳價,據此建立策略目標、配套措施與基礎建設,助力推展減碳行動,形成一個企業減碳的正向的循環。
他說,收取碳基金之後,將可以鼓勵事業單位投入再生電力發展、能資源管理,以及低碳創新研發,以加速減碳目標達成進而推動創新研發,例如「再生電力匹配程式」的開發,以及是否「導入氫能技術」的評估等,都為公司創造出未來的商機,台達電董事長鄭平甚至下令,收到的碳基金一定要全部拿來做減碳。
展望未來,周志宏表示,台達也將進一步規劃內部碳費機制的進階方法學,將碳費收取涵蓋範疇由目前的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擴及至範疇三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