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212袁顥庭/台北報導

工研院轉廢為寶 打造人工魚礁

image
●工研院公益團隊攜手東華大學,製造出具生物炭基底的人工魚礁。圖/工研院提供

近年因極端氣候帶來許多強颱,驟雨後沖刷大量漂流木堆積在海岸,影響觀瞻與遊憩安全。而海洋漂流木因鹽分太高,若丟棄至焚化爐容易造成機台壽命減損,成為較難處理的海洋垃圾之一!東華大學洄瀾共好USR團隊近年來在七星潭撿拾上百公斤漂流木,攜手工研院透過高溫氣化熱裂解技術形成生物炭,再混合水泥,將朽木化為人工魚礁,如今已在屏東海生館成功復育出美麗的珊瑚,未來將進一步投放至外海,希望為海洋朋友打造繽紛永續的家。

工研院副總暨永續長暨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何大安表示,花東海岸線是國人最愛漫遊的熱門景點,但大量的漂流木堆積在海邊,不但會影響環境永續與觀瞻,更可能對遊客帶來傷害。工研院公益團隊為了解決此問題,攜手東華大學運用高溫氣化技術將漂流木氣化,除了產出的可燃氣體可供發電外,另外產出的生物炭則可研磨混入魚礁裡,製造出具生物炭基底的人工魚礁。傳統水泥魚礁每公斤產生約0.9公斤碳排放量,漂流木製作魚礁反而能封存約3.7公斤碳含量,達到淨零排放目標。

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主任白益豪說明,在雙方努力下,目前已在東華大學海洋學院屏東校區成功復育朵朵珊瑚;為了確保魚礁的安全性與耐久性,更利用工研院的腐蝕測試與水質檢測技術進行確認,未來希望能將更多人工魚礁放置海洋,提供養分幫助珊瑚礁穩定成長,為海洋生物打造永續的穩固生態系,也讓遊客浮潛於水下世界時,能與更多彩的珊瑚礁與魚群相遇。

工研院推動公益超過13年,致力於跨領域整合,將研究成果延伸到社會公益,攜手民間企業、政府機構、社福團體落實公益行動,迄今已有102項科技運用於公益,更累積超過2.5萬名志工投入。未來工研院持續與東華大學、花蓮縣海洋生態保育協會等夥伴,結合科技研發成果與在地文化,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讓花蓮更加共榮,實現「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的永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