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輕對輝達的依賴,降低支出,日前傳出OpenAI將開發其第一代AI晶片。最新消息顯示,該公司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其首款AI晶片的設計,計劃採台積電3奈米製程,有望在2026年實現量產目標。
法人指出,OpenAI自研晶片有望帶動台積電、世芯-KY及創意等營運,目前OpenAI依賴微軟Azure的算力支援,一旦自研晶片成功,可能刺激更多企業導入自研晶片,加速垂直整合趨勢。
AI為當前全球顯學,多家科技巨頭加大投入,但訓練用的輝達AI晶片因嚴重缺貨且價格昂貴,讓微軟及Meta等考慮自行開發晶片以節省成本,OpenAI也不例外。日前有消息指出,OpenAI基於成本與時間考量放棄自行製造,改和博通合作開發AI晶片,預計2026年由台積電製造。
路透10日引述消息報導,OpenAI晶片計畫的進展,一方面可以增強該公司與其他晶片供應商的談判籌碼,另一方面若初步測試成功,可在今年稍晚測試「輝達晶片的替代方案」,對降低成本和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至關重要。
消息人士還表示,在推出首款晶片後,OpenAI的工程師計劃在每次迭代中,開發更強大、更先進的處理器。
報導指出,OpenAI晶片開發團隊由前谷歌工程師Richard Ho領導,團隊規模已從先前傳的20人擴大到40人,但仍不如谷歌或亞馬遜等科技巨頭。該團隊與博通合作,設計主要用於AI模型運行的晶片,將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並使用常見的脈動陣列架構,配備高頻寬記憶體(HBM)和廣泛的網路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典型的流片成本為數千萬美元,通常需要6個月時間才能生產成品晶片。且首次生產並不保證晶片能正常運作,或需要多次測試。業內專家表示,一個大規模晶片設計項目,單一版本的成本可能高達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