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連續性指數連三季上升後,於2025年首季下降10.4%,指數來到110,低於2024年第二季。調研單位美商鄧白氏指出,中型企業的指數下滑幅度最大、達36%,是整體指數滑落的主因。將近三分之二的中型企業,在縮短交貨時間、降低成本和減少供應商集中風險的期望,顯著落後於大型和小型企業。
6日公布的《全球企業樂觀指數調查》結果顯示,2025年第一季全球企業樂觀下跌12.9%,超過8成的經濟體,「調降」對新出口訂單的樂觀預期,當中,近半數是與美國或中國大陸兩國的貿易依存度超過10%。在企業規模方面,以中型企業的樂觀度倒退22.4%最顯著。和同時調查的全球供應鏈連續性指數,呈現相似的結果。
調研團隊指出,中型企業難以應對跨國貿易帶來的挑戰,亦無法有效管理供應商集中度風險,還要面臨本地供應不足的結構性困境。參與全球供應鏈的台灣企業,集中在中型、以及產業群聚型。台灣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美中科技緊張局勢升級的影響,2025年第一季的樂觀指數較前季減少17.2%。
相反的,以美國企業為領導的大型企業,鄧白氏指出,這些業者能通過利用其規模經濟和依賴替代採購,展現在面對全球供應鏈管理上的韌性,其供應鏈連續性指數在2025年第1季進一步提高了10.7%。
基於地緣政治是全球供應鏈變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限制正在重塑供應鏈,在貿易環境和政策變化的相互作用下,產生連鎖反應,科技相關產業首當其衝,2025年第一季全球供應鏈連續性指數中,亞太地區出現明顯下降,下降幅度依序為:日本(-24.3%)、台灣地區(-18.6%)、印度(-18.1%)。
為因應全球供應鏈變動的變動,全球企業逐漸減少供應商多元化預期,愈來愈多公司專注供應鏈在地化,尋找可靠當地合作供應商,面對全球供應鏈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