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國也開啟川普2.0時代。2025年將是全球關稅壁壘捲土重來的一年,台灣身為外貿導向的小型經濟體,全球關稅牽動廠商成本甚鉅,政府和業者都應提前思考應對策略,將傷害降至最低。
美國對各國加徵關稅已可預見,僅課徵範圍和力度尚不確定。按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美國若全面加徵10%關稅並引發反制,在川普四年任期,將拖累全球GDP產出規模減少0.5個百分點;亞銀(ADB)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也做出了類似的研判。
中央銀行最新理監事會的報告,也針對川普2.0可能引發的國際經濟變局示警。央行認為,若美國全面加徵關稅,並引發全球貿易摩擦,可能衝擊全球經濟成長及通膨發展,特別是美國如全面提高關稅,恐引發各國貿易爭端與報復措施,加重廠商供應鏈調整壓力,推升企業生產成本。
觀察川普1.0以來,加上中美貿易戰,全球直接投資(FDI)已趨於零碎化,川普2.0可能讓上述走勢更明顯,在「美國製造」的前提下,透過政策手段讓全球FDI向美國集中,除了影響供應鏈,也會顛覆現有全球化制度。
當前全球供應鏈的分流,即以輸美供應鏈的調整為主。美國自大陸進口比重下降,自東協及台灣進口比重上升,台灣躍升為美國第六大入超國。財政部統計,2024年前九月台灣對美出超已超越歷年全年水準,累計至前11月更首度突破千億美元關卡。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川普政府關注對美國有鉅額順差的對手國,除了關稅,台灣也須慎防美國透過匯率報告或貿易制裁施壓的可能性。另外,大陸目前仍是台灣最大的進口、出口市場,台廠供應鏈雖逐漸移轉,美國對陸的關稅政策難免會波及台灣。
對台灣而言,新一波全球關稅大戰,堪稱前有狼、後有虎,腹背受敵。除了美國,中國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日前公告,將2025年大陸關稅調整方案明確化,其中「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將繼續按規定實施,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個好消息,但在目前的兩岸政治氣氛下,難料ECFA再出現新的變化。
中國商務部2023年12月21日宣布,對台灣石化領域的12個稅目產品取消ECFA關稅減讓;2024年5月再對石化、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等共134項產品ECFA關稅減讓中止,又在2024年9月對34項農產品中止免稅。目前早收清單還剩300多項,若兩岸政治氛圍不能緩和,持續取消早收清單項目也是意料中事。ECFA之外,中國商務部2024年底也公告,未來5年內續對原產於台灣、馬來西亞及美國的正丁醇徵收反傾銷稅。台灣業者被徵收稅率在6%至56.1%間。此舉意在美國,台廠仍難逃風暴。
中、美兩大經濟體的貿易戰和關稅戰,新年度勢必持續延燒,外溢還會衝擊其他經濟體,而雙方都是台灣貿易往來最緊密的市場,兩隻大象打架,夾在中間很難全身而退。政府和廠商自然不能坐以待斃,而除了調整供應鏈外,持續技術升級、掌握關鍵技術才是突圍之道。
關稅戰影響最大的層面,在於具可取代性的低階產品,因關稅而被迫提高成本後,在市場的競爭力相對弱化;但對關鍵技術和高階產品而言,再高的價格也不會影響訂單,此時高關稅衝擊的是買家而不是廠商,例如台韓,都是美國重要的產業供應鏈,美國企業須購買相關產品,也要吞下政府祭出的高關稅。
全球即將啟動關稅壁壘之際,台灣廠商不能以價格作為主要的競爭優勢,必須把焦點移轉到產品獨特性、技術領先等面向上。一卡皮箱走天下的轉口貿易模式,到了要調整的時候,將更大心力放在企業轉型、升級和先進製程上,讓產業精品化,才能從關稅戰的困局中找到突破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