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114社論

救觀光「慘」業須掌握問題之核心

image
國際旅客來台觀光,粗估去年全年為785萬人次,僅新冠疫情前2019年高峰的65%水準。圖/本報資料照片

自從新冠疫情逐漸緩和,全球邊境開始解封之後,各國政府無不加速促進觀光產業復甦,讓悶困三年之久的國際旅遊轉為熱絡。聯合國旅遊組織(UNWTO)曾預估2024年全球觀光產業,將恢復至新冠疫情前水準。台灣亦不例外,交通部觀光署特別以日韓、東協、港澳、歐美四大市場為方向,透過補助觀光「團客」作法,藉此吸引國際旅客來台觀光,加快重返新冠疫情前的榮景。

 不過,交通部觀光署最近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審查2025年預算時表示,受大陸旅客因兩岸僵局遲未恢復、日本旅客因日圓貶值減少出國等因素影響,去(2024)年初將國際旅客來台數量的目標,從1,200萬人次調降至1,000萬人次,4月之後遭逢花蓮地震及颱風衝擊,嚴重波及國際旅客來台觀光。據該署統計至去年底止,粗估全年為785萬人次,僅新冠疫情前2019年高峰的65%水準,是觀光產業營運上極為艱困的一年。

 很顯然地,國內觀光產業並未與全球觀光呈同步成長,造成國際旅客來台數量陷入低迷。過去兩年來,政府致力「撒幣」卻未達到預估的目標,分析問題的核心,可歸納為:陸客來台觀光數量劇減,以及觀光資源呈現的特色不足。

 交通部觀光署統計顯示,國際旅客(包括陸客)來台人數,從2008年的3,845,187人次逐年增加至2015年的10,439,785人次;突破千萬人次大關後,持續成長至2019年的11,864,105人次、創下新高。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2008年5月馬政府上台推動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政策,吸引陸客從2008年的329,204人次、占比8.56%,增加至2015年高峰的4,184,102人次、占比40.08%,成長幅度明顯超過其他國際旅客。

 2016年5月蔡政府上台之後,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迄今並未緩和,加上大陸採取抑制措施,間接波及陸客來台觀光人次,從高峰下降至2019年僅有2,714,065人次;相對該年國際旅客(包括陸客)來台觀光人次達到11,864,105人次、創下新高,陸客占比從高峰大幅下降至22.88%。可見陸客來台人次劇減,是台灣觀光淪為「慘」業的原因之一。

 除了陸客來台萎縮之外,更無法忽略的是,新冠疫情期間,政府挽救觀光產業的政策,並未治本針對觀光設施與觀光資源重新規劃,而是透過治標補助業者及從業員工。亦即在新冠疫情嚴峻、邊境封鎖的同時,觀光政策上欠妥適與不作為,造成了新冠疫情緩和、邊境解封後,國際觀光市場呈現榮景,國內觀光產業仍陷入苦撐。

 台灣推動國際觀光發展上,並非資源有限,而是提高觀光競爭力必須具有的「特色化」欠缺,包括:旅遊基礎設施完備性不足,旅遊友善服務的親和性薄弱,導致無法呈現台灣觀光特色。這些指標,除了人文與自然資源外,還包括: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公共衛生、人力資源等,提供國際旅客來台後,欣賞特殊且多樣地理景觀的同時,能體驗深度且多元豐富文化、鄉土、美食,彰顯特色。

 面對國內觀光產業愁雲慘霧,農曆春節前政府將召開「觀光產業振興諮詢會議」,找出癥結,解決業者營運的困境。除希望擺脫「抗中保台」意識型態糾葛,開放陸客來台外,更關鍵的是,在推動觀光產業發展政策上,需要配合既有觀光資源,設計更多客製化、高值化、主題化、深層化行程,吸引不同類型國際旅客來台。

 畢竟台灣憑藉頗獨特多元地理環境、兼具多樣生態景觀的潛力,加上透過文化之優與美食之豐的加持,絕對具有條件挑戰國際旅客超過千萬人次目標。另一方面,則是提高國際旅客在台期間消費品質,享受美好旅遊的同時,發揮口碑行銷效應,讓台灣在科技島之外,也可以重塑觀光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