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1206■黃于庭

金融科技的創新之路

image
 ●新科技為金融業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圖/本報資料照片

科技已滲透在全人類生活中,金融業近年也強調科技運用的重要性,尤其當生成式AI興起,更為各行各業迎來一場AI的革命。在這股科技浪潮中,各國紛紛希望成為「金融科技中心」,以掌握未來經濟的主導權,而台灣也不例外,不能永遠只靠一座「護國神山」。

 然而,在追求創新、快速發展與如何成為頂尖的同時,背後真正的問題或許是思考如何將資源有效投入在最具效益的領域,以及是否清楚發展新科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發展新科技的人和企業,乃至於整個社會,是否具備接受與適應新事物的心態?或者其實是帶著排斥和恐懼的心情看待?只要心態封閉,創新就難以真正到來。

 在亞洲,金融科技的發展各具特色,並呈現出不同的優勢與挑戰。新加坡和香港是全球金融科技的樞紐,兩地政府皆積極提供創新資金,吸引國際人才,新加坡更是早在十年前就推行了「智慧國家2025」計畫,推動全方位的智慧國轉型,只要靠一支智慧型手機就能完成生活大小事,因此成為亞洲吸引金融科技新創企業的重要據點。

 日本則以穩健著稱,如同其民族性,與大膽開放的國家相比,稱不上有太多顛覆性的創新,反而是專注細節、穩扎穩打,其金融科技應用更側重於結合傳統金融服務,如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升交易透明度,或透過AI改進投資建議。同時,日本政府積極參與金融科技監管,試圖在創新與風險控制之間取得平衡。

 相比之下,台灣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上有豐富的人才,也有一定基礎,但仍存在結構性的挑戰。例如,在規範層面,有金融科技業者提到,在台灣大多時候是「法規未規定的不能做,而不是法規未禁止的可以做」,因此造成過去的金融監理沙盒推行不順遂;在營運方面,則受限於市場規模、人才外流,以及部分新創公司面臨資源不足等問題。

 此外,台灣在部分傳統金融業與科技整合方面,尚未充分發揮效率。例如,許多銀行已推出數位銀行服務,但用戶體驗與市場競爭力仍有待提升,其數位App與核心系統也不見得有整合完畢,反而需要額外的人力維護。

 新科技為金融業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根據自身優勢與需求,將資源聚焦於最具潛力的領域。此外,如何培養人們適應科技的心態,才是能否創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