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自傳下冊開賣不久,就在「博客來」、「誠品線上」、「MOMO」三大平台創下熱賣佳績。談及台積電當年於美國設立WaferTech(現為TSMC Washington)經驗,張忠謀表示,儘管已知美國成本較台灣高,但憑藉48%之營業淨利率及十億美元的營收規模,機緣巧合下仍於美國華盛頓合資設立晶圓製造廠。
張忠謀自傳提及,WaferTech動土後五年連續不斷給他帶來驚喜,尤其是遠超預算的建築成本,另在設備、薪酬、甚至辦公室用品,皆超出原本預算。自傳中更披露WaferTech營運景況,張忠謀提到,同樣的產品、相同的售價,WaferTech大概會比台灣廠毛利率低20%~25%。
張忠謀回憶,1990至1995年台積電平均年成長率超過67%,營業淨利率高達48%,與總經理自信心爆棚,儘管沒有忘記晶圓製造良率,但覺得即便美國廠成本較高,仍有足夠獲利率當護城河,遂於1996年7月動土美國8吋晶圓廠。
但什麼都比原先估計的貴,張忠謀提到,「美國廠成本雖然比台灣高,但獲利率不會太差」之假設完全錯誤。
另外,在人員聘用上同樣受到震撼,直指當時總經理不尊重台積電製造技術,與總部無法合作是其主因。爾後進行大刀闊斧,由時任營運資深副總左大川出任總經理,並從新竹調派不少工程師及經理人至WaferTech協助營運才逐漸穩定。
張忠謀表示,「穩定」的意義仍不及當時台灣廠區45%毛利,WaferTech毛利率介於20%~25%,不過原先買來預備擴充用之土地也都賣出,目前WaferTech仍是台積電的一部分。
這次再度赴美,台積電借鏡過往經驗,亞利桑那州廠由台灣工程師擔負重任、先行扛下試運轉任務,良率與台南Fab18相當,取得不錯的開局,2025年初進入量產;外界預估,海外廠成本未來幾年對毛利率約稀釋2至3個百分點。與過往相同的是美國設廠高昂的成本,但在晶片法案補助及高度自動化的不同條件,加上台積電現在的營收規模,相較1995年成長超過90倍,亞利桑那州廠有機會較WaferTech更快進入穩定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