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公共建設是當前重點政策,2025年公共建設規模將突破6千億元,創下近20年最高。財政部表示,將透過促參引首方民間投資進入公建,減輕財政壓力,另一大的挑戰是公共工程碳排問題,目前每年金額約8千億元,對台灣碳排影響舉足輕重,將透過建立跨部會碳排資料庫等作法予以掌握並改善。
財政部最新統計顯示,至今年8月底,依促參法辦理的簽約案近20年總計達1,673件,吸引民間投資金額1兆161億元,創造逾18萬個就業機會。
財政部表示,透過促參引首方民間投資進入公共建設,可有效減輕政府財政壓力,以近20年簽約的促參案估算,契約期間估計減少政府財政支出1兆8,480億元,同時增加政府收入約7,134億元。
官員指出,2025年公共建設規模6,483億元,較今年預計增加679億元,其中又以交通建設和環境資源分別增加400多億元及200餘億元最多。交通建設也是促參鐵票,財部表示,近20年交通建設促參簽約413件,僅十件提前解約。
財政部以最新統計指出,目前已簽約的促參案,以交通建設簽約金額最高,達4,147億元,占已簽約金額的4成,且20年來的解約率僅0.65%,是所有類別最低,提前解約金額只有27億元。
官員說,除了持續推動促參、降低解約率,較大的新挑戰是公共工程碳排問題,主要是每年約2.2兆元的政府採購是國內最大買家,其中公共工程即占約8千億元,對碳排的影響可說舉足輕重。
為推動公共工程節能減碳,官員表示,政府已建立跨部會的碳排資料庫,希望透過政府採購程序,鼓勵廠商自主揭露產品碳排放係數,和各類工程碳排量估算等,但目前對於如何選擇碳排放係數、設定邊界條件及計算等,仍不完備。
舉例來說,建材類的水泥或水泥製品、金屬類的鋼筋等,相關對應係數有效限期多為2~5年,與採用時的產品資訊可能出現落差,進而無法真實反映產品實際碳排放情形。
另外公共工程的工項類別多樣,部分工程有關產品或工項,可能缺少國內碳排放係數資料,各供應商因採用原料製程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