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1024■彭暄貽

石化業的綠色挑戰

image
石化廠商面臨生存及能源轉型的考驗,卻陷入政策無援、企業規劃資金緊迫之窘境。圖/本報資料照片

呼應碳中和及台灣能源轉型,石化產業除持續強化節能減排外,營運運作的能源轉型規劃更是牽動成本競爭與利基轉型的關鍵。然而,在政府大力推崇天然氣發電之際,台灣天然氣進口仍屬特許事業,而中油推動天然氣接收站屢屢遭逢艱難考驗,進而壓抑國內天然氣供應發電提振能量,更遑論電力供應還有吃電怪獸的半導體、人工智慧(AI)等電子產業持續擴張需求。

 當前石化產業以中油、台塑兩大產業龍頭自有發電布局,也具國際天然氣採購實力。台塑集團近年推動廠內製程改善、循環經濟、AI+模擬及數位轉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新能源轉型除建置再生能源及儲能設備,也展開碳捕捉、碳利用、碳封存技術(CCUS)等技術提升,更透過台塑新智能成立,啟動電池芯等新事業布局。

 中油推動包含工廠設備汰舊更新、燃油鍋爐改燃氣、製程操作優化及建置太陽光電系統等節能減碳計畫,搭配持續發展導入再生能源、氫能、碳捕捉及封存等零碳與負碳技術,朝2050年淨零排放努力。

 不過,其他多數仰賴台電供電的石化專業廠,即使想呼應政府,推動天然氣發電或是採購綠電,實則陷入孤立無援之境。

 尤其,近年全球石化產業備受大陸、美國持續大舉開出新產能的外溢威脅,加上通膨、地緣政治等干擾,石化行情欲振乏力,廠商籠罩虧損陰霾,讓面臨生存保衛考驗及力推能源轉型的石化廠商,陷入政策無援、企業規劃資金緊迫之窘境。

 隨著台灣碳費定價拍板,一般費率為每公噸300元,每二年檢討調升,預計2030年調升至1,200至1,800元,讓廠商生存壓力只增不減。政府在高喊經濟、能源轉型升級美好願景之際,也應審慎評估台灣實際經濟產業現實條件,擬定階段性、可落實的政策轉型計畫,搭配務實、有效的政策支援,方能助力台灣產業、經濟確實穩步推進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