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1017楊穎鋒■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

銀髮經濟: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新藍海

image
圖/本報資料照片

儘管「銀髮經濟」這個詞彙已經喊了多年,這片看似肥沃的土壤至今仍未結出豐碩的果實,銀髮經濟發展上確實存在盲點與挑戰。

 先從數據談起,台灣多個縣市已悄然邁入超高齡社會的門檻,高齡人口比例突破20%大關。這份「名單」中有繁華的台北市,也有寧靜的花蓮縣。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北市,以75萬的高齡人口數量居全國之冠,居次的台北市則有57萬人。高齡人口密度是數據背後更深一層的意涵,台北市的高齡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2,000人以上,遠遠拋開排名第二的嘉義市每平方公里827人。這幅不平衡的地圖,正是我們解讀銀髮經濟發展潛力的關鍵。

 銀髮經濟顧名思義是圍繞高齡群體需求而產生的經濟活動總和。它可能以全新的經濟形態出現,也可能帶來新的經濟挑戰。從積極面看,銀髮經濟代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創新機會;換個角度看,一味以補貼滿足需求,也可能成為社會經濟的沉重負擔。

城鄉差異大,在地需求各不同

 銀髮經濟的發展潛力主要仍然以醫療保健及安養照護服務為主,不僅包括傳統的醫療服務,還涵蓋了預防保健、慢性病管理等領域;居家照護到機構養老,高品質、人性化的安養服務早已是剛性需求。金融服務提供專門的理財規劃、保險產品、退休金管理等服務更是必要的商模驅動力。

 針對高齡群體設計的旅遊、文化活動、終身學習課程等休閒娛樂與教育,在健康高齡族中逐漸成為顯學。然而專為高齡群體設計的智慧科技產品如App、遠距健康管理或智慧家居設備等,仍未廣泛的被接納採用。

 儘管潛力巨大,台灣的銀髮經濟發展似乎還未達到預期。這背後存在多重原因,首先是市場規模與集中度。台灣高齡人口分布不均,除了台北等少數大都市外,多數地區的高齡人口密度相對較低而且分散在偏遠地區,這使得相關服務難以達到經濟規模。

 文化差異與在地化需求是必須被深入瞭解和滿足的。各地區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各不相同,一種在台北成功的商業模式,不一定能直接複製到花蓮或屏東,需求多樣性增加了服務模式推廣的難度。

 再者打通通路關卡至為重要,銀髮服務往往需要深入社區、貼近生活。如何有效利用現有通路或建立新的服務網絡,是一大挑戰。如何同時保留傳統價值觀,引入新型服務模式和技術創新,也是銀髮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難題。

以雙北特定社區為試點,發展可複製模式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採取更加靈活和創新的策略來推動銀髮經濟的發展。精準選擇試驗場域以試行新的商業或服務模式,應優先選擇高齡人口密集的都市區域,如台北市或是新北市的特定社區作為試點。充分考慮各地區的文化特色和生活習慣,因地制宜以更深入的前期調研和在地化設計,打造在地特色的解決方案,開發適合當地的服務模式。

 善用現有資源與通路,目前全台現有約17,700處社區照護據點、16,000家社區藥局和22,000家地方診所。透過政策引導和法規調整,將這些點位串聯成一個綿密的社區照護、健康防護網絡。並且推動跨界合作鼓勵醫療、科技、金融等不同領域的企業合作,共同開發適合高齡群體的創新產品和服務。建立示範社區以試行新的商業及服務模式,綜合運用各種創新服務和產品,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模式。發展銀髮經濟的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隨著人口結構的持續變化急迫性將逐漸浮現。它不僅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要之舉,更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