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1017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大陸經濟的困境及台灣的因應

image
圖/新華社

中國大陸近年陷入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危機。房地產占GDP比重,相較於日本金融危機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另一方面,太陽能、電動車、電商、平價商品等卻橫掃全球,又和日本泡沫危機時,幾乎多數產業在日圓大幅升值下陷入困境有所不同。由於台灣的出口金額仍有35%以陸港澳為主要市場,投資比重最近雖然大幅下滑,但累積的投資金額依然不容小覷。因此,我們想要了解的是,究竟中國大陸經濟困境的真相如何?會不會產生系統性的風險?

 首先,在房地產泡沫上,據估計,光是恒大、碧桂園等地產公司的呆帳就接近新台幣十兆元,前50大房地企業的估計,約高達新台幣40~50兆元。但整體金融資產淨值加上影子銀行的金融資產約為新台幣250~300兆,意味著大陸房地企業的呆帳占金融整體資產約15~20%左右,呆帳的量體相當大。雖然自9月下旬以來北京政府有降息、降準的動作,但只能救急,並沒有翻轉市場的力道,光靠政府指示金融機構解決房地企業的呆帳,勢將拖累金融機構的正常授信,進而衝擊一般產業的發展。

 其次,在地方政府債務方面,它占了大陸GDP的5~7成左右,亦即將近新台幣300~400兆元。但觀察中央政府紓解地方政府債務的困境,只發了三、四兆人民幣的債券來應急,似乎杯水車薪。

陸救市以時間換取空間,不致發生系統性風險

 由前述數據觀之,此次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的金額、量體太大,短期內政府恐怕無力解決,只能以時間換空間、以拖待變。除非在中央集權的政策下,透過部分企業收歸國有、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房地產抵押債券等嶄新手段來解決,否則可能會拖上一段時間。至於短期內會不會產生系統性的風險?基本上機率不大,因為中央集權國家除非撒手不管,否則政府透過收歸國有、延緩還款,仍可控制。再加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透過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定期檢視,可望把金融、科技風險降到最低。

 綜上所述,大陸的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量體太大,短期內恐怕不易解決。而且,過去房地產驅動經濟成長,帶動地方投資的成長模式已經回不去了,必須尋求另外一個替代的成長引擎。這也是大陸頻頻利用進口替代、低價出口,來填補內需市場不足的困境。但生產過剩,太陽能、電動車等產品低價傾銷又面臨各國的抵制,而技術密集產品的出口又面臨美中科技戰的制約,必須相當時間的調整才有機會成為驅動的引擎。國際貨幣基金(IMF)也指出,大陸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結構轉型,將來經濟成長率會一波比一般低。

 至於大陸經濟的弱化,對全球及台灣的經濟有什麼影響呢?首先,就全球經濟的而言,IMF研究發現,大陸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1/4至1/3以上。因此,大陸經濟的平庸成長,將導致未來十年全球經濟的中低度成長。

 對台灣而言,根據主計總處在幾年前的估計,大陸經濟成長率每下滑一個百分點,台灣經濟將受影響0.27左右的百分點(雖然這個比重可能下修,因為近五年來,台灣積極對東協、海外投資的結果,對大陸依賴程度降低),但台灣的出口仍有35%以陸港澳為主要市場,累積的投資金額也龐大,經濟勢必受到影響。

台應對變局,必須擴展新市場、促進產業轉型

 在了解大陸經濟的弱化可能是十年或以上的長期現象之後,政府也必須要有長線的策略才足以因應,帶領企業度過難關。筆者建議如下:

 第一,嶄新的市場定位:短期以東協國家為主,中長期可能要轉向印度、墨西哥。政府應擬定策略,使我們的政策和美國去中化的利益結合在一起。由美國出面和印度、墨西哥政府洽談法規保障、經濟特區,台灣則負責執行相關的投資及去中化的政策。

 第二,大陸在內需下滑之下積極對外低價傾銷的因應:台灣的經濟規模不易抗衡大陸的低價競爭,只能透過數位轉型、綠色轉型,尋求全面的脫胎換骨才能打硬戰。因此,政府在租稅優惠、補助、輔導上應增加資源協助廠商,加速產業的再次全面升級轉型。

 第三,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是操之在我的部分,政府應該針對服務業主管部會訂定鬆綁、產業化的績效指標(KPI),並將超額儲蓄導入服務業,一舉解決房地產飆漲、產業升級,以及為青年創造優質就業機會等多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