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1012社論

四大結構性問題未解 高通膨恐常態化

image
山陀兒颱風造成農產損失3億7,823萬元,必將推升10月蔬果價格。圖/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物價長期維持低且穩定的態勢,惟在新冠疫情後,各國物價大幅飆漲,台灣物價上漲幅度雖較國際表現相對穩定,惟這三年來仍居高不下。探求主要因素,係諸多結構性問題不易化解,將導致高通膨常態化。

 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成長率在過去兩年分別達2.95%、2.49%,均逾越2%的警戒線。根據主計總處最新統計,9月CPI年增率(即通膨率)罕見低於2%,僅有1.82%,係因蔬果價格下跌。由於通膨趨緩,主計總處表示,如果未來天候平穩,通膨率低於2%將是常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九月通膨率仍達2.26%,即使扣除能源與蔬果的核心通膨率也有1.95%,全年仍難以樂觀,極可能連續三年均在警戒值之上。

 我們認為,在能源通膨、人力通膨、氣候通膨與綠色通膨等四大因素干擾下,通膨問題難以在短期內改善。以下分別就四大通膨討論之:

 首先,是人力通膨壓力不斷上升,台灣少子化問題加劇,勞動力短缺日益嚴重。引用國發會的推估,到2028年,我國勞動力市場將面臨人力缺口將達35萬人;至2030年,缺口更由上次盤點的40萬人,暴增至48萬人之譜。勞動力短缺,帶動薪資的持續增長。基本工資已連續八年調漲,2017年基本工資為21,009元,到2024年時已調整至27,470元,調幅超過3成。

新冠疫情後,勞動力產生大幅變動,甚至有不少人退出勞動市場,又遇到服務類需求激增,包含旅遊、餐飲及娛樂表現出色,人才短缺至今仍未解除,許多產業被迫加薪爭取人才,而服務業勞動成本比重偏高,服務類相關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

 其次,氣候通膨衝擊日趨嚴重,溫室效應影響下,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全球暖化引發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熱浪、野火、暴雨、洪災頻傳。以近期襲台的山陀兒颱風為例,在台灣創下多項歷史紀錄,包括47年來第一個登陸高雄的颱風、警報發布四天又四小時才登陸、基隆日雨量408毫米,即使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後,仍持續造成致災性的降水,嚴重程度甚至不亞於颱風的影響。

 氣候變遷對農產品衝擊加劇,對物價影響甚鉅,以8月CPI為例,年增率達2.36%,主因就是蔬果價漲,又以番石榴(芭樂)漲56.63%、蔥漲52.03%最劇烈;若扣除蔬菜水果,該月CPI年增率僅剩1.67%。9月蔬果價格雖然回穩,但根據農業部統計,山陀兒颱風造成農產損失3億7,823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5,782公頃,損害程度為20%。結果必將推升10月蔬果價格,進而造成當月CPI驟漲。

第三,能源通膨持續發威,我國能源高度依賴進口,國際價格波動,我國也將調整石油、天然氣與電力的價位,且牽動各種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以進口最多的杜拜原油價格為例,近二年幾乎都在每桶80美元的高水準,近期以色列與伊朗的地緣政治衝突升溫,油價短期難有大幅調降的機會。

執政黨堅守「非核家園」政策,逐漸淘汰發電成本低的核能,用於取代的再生能源,不管是風力抑或是太陽能發電的外購成本高不可攀且進度落後,台電被迫提高火力發電的占比,天然氣價格也易漲難跌,且在供電吃緊下尚需投入強化電網韌性工程,均讓台電嚴重虧損,半年內電價已上漲二次。油電價格居高不下,都會推升通膨。

最後,綠色通膨則是多數人容易忽略的成本,近年來各國開始徵收碳稅、費,我國碳費費率也於10月7日拍板,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加上全球關注ESG(環境、社會及治理)議題,許多企業開始將產品加上環保與永續的概念。此舉有助於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然而卻也提升了成本,勢必會轉嫁至產品價格上。

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上述四類型通膨均屬於結構性問題,具有常態性,短時間內不易解決,政府、企業與人民都應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提出治本之道。例如:吸引國際人才來台服務,並以機器人、自動化與AI降低人力需求,緩解人力通膨;提高農業韌性,對抗氣候通膨;檢討能源轉型,務實應對能源通膨;透過科技創新、鼓勵研發,開發節能低碳商品,正面應對綠色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