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歷經一年的調查,於今年10月4日在十國贊成、五國反對下通過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徵35%「反補貼平衡稅」,加計現已實施的10%關稅,未來陸製電動車最高將被課徵45%關稅。北京當局隨即於10月8日反制,宣布對歐盟白蘭地產品實施新的反傾銷措施。在此之前,美國已於9月27日實施對陸製電動車加徵100%關稅。陸製電動車被推上風口浪尖,新一波國際貿易爭端山雨欲來。
近年來,全球電動車市場結構已然變化,最受國際社會矚目的莫過於中國電動車產業快速崛起,以技術領先的競爭優勢橫掃各國。例如在今年2月底舉辦的瑞士日內瓦車展,中國比亞迪(BYD)除了展示新能源汽車之外,還公布其所自行研發的DM-i超級混動技術,更是令人驚豔。反觀美商蘋果在5月終止推動電動車研發計畫,德國賓士集團也宣布放緩汽車電動化計畫。
無庸置疑,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日益嚴重,「淨零碳排」已成為各國追求之目標,其中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研發,是落實淨零碳排的重要新興產業之一。中國從2006年起在政策支持下開始投入電動車製造技術研發。由於電動車製造技術核心聚焦於電池、電機、電控所謂「三電系統」替代傳統燃油車的引擎,中國掌握其中最關鍵的電池鋰原料,早於各國投入鋰電池研發,進而建立從上到下完整的鋰電池供應體系。
此外,中國龐大的消費需求,更是促進陸製電動車技術領先全球的最重要基礎,加上近年來政府透過政策補貼車廠,及採取減免鼓勵民眾購買措施支持,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其市場銷售占全球的比重更超過6成。
也就是說,隨著中國電動車產業在極短期間內崛起,除了讓美國總統拜登在公開場合坦承,美國在這場電動車角逐,已經明顯落後之外,也逐漸對西方國家的大小車廠造成生存壓力。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政府假借各種理由,包括中國政府透過巨額經費補貼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競爭,先後對來自陸製進口電動車採取加徵「關稅」或「反補貼平衡稅」作法進行制裁,藉此保護其本國電動車產業發展。
在此同時,從西方國家針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的論述觀察,似乎可以發現其理由,皆是聚焦於中國透過巨額「政府補貼」電動車業者,是促進其產業發展領先全球的重要因素,以及為解決電動車過剩的產能,採取較低廉的價格行銷全球,造成市場不公平、不合理競爭。
不過,若以目前中國電動車出口統計分析,其中歐美品牌占比高達6成,包括:美國特斯拉占比28%、法國雷諾(其低價品牌Dacia)占比20%、德國BMW占比6%、其他歐美品牌占比6%。換言之,中國是如此「無私博愛」對上述6成透過「中國代工製造」的歐美品牌電動車進行補貼,更顯得西方國家的指控是「得了便宜又賣乖」。事實上,中國電動車產業關聯生產成本之所以具有競爭優勢,其中勞工成本相對歐美國家是低廉至少五倍以上,才是一大關鍵。
很顯然地,近年來全球在淨零碳排潮流推波助瀾下,各國對電動車產業發展的重視,勢必與日俱增;不少新興國家為了吸引跨國企業前來投資電動車,更是提出各種優惠。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電動車產業崛起,進而升級為全球最大製造、消費及出口的國家,各國為保護其電動車產業之發展,中國電動車無疑是各國啟動關稅戰的首要對象。
整體而言,面對中國電動車製造技術持續領先,市場行銷全球各國,西方國家應該不會輕易停止貿易制裁。儘管中國於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控訴西方國家,同時要求成立小組進行調查,也陸續採取反制措施,然而隨著爭端解決機制功能日益不彰,最終可能是勝方在法理上獲致伸張,相對敗方未必調整貿易制裁之結果。亦即在WTO無力約束下,各國仍然重返各自援引貿易制裁作法,以保護其電動車產業自身之利益,其後續發展值得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