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921社論

兩岸民間交流之必要

image
台灣政府常以兩手策略處理兩岸交流事務,由海基會扮演白臉,表態致力推動兩岸文化與經濟領域的合作。圖/本報資料照片

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雙方對立加劇,面對敏感政治議題如主權、國家身分等各執一詞,官方互動停擺,民間交流成為兩岸尚存的連結。然而,近年來兩岸政府進一步將民間交流工具化與武器化,以交流為政治博弈的籌碼,本已不安的兩岸關係因此紛擾不斷。

民間交流,涵蓋文化、教育、科技、旅遊和經貿等,學理上視其為低階政治議題,以有別於主權、國家定位、國防安全等高階政治議題。低階政治與高階政治固然互為表裡,彼此連動,然而當雙邊的高階政治關係敵對時,民間交流的角色與意義就格外重要。

政治僵局中的民間交流,既是雙邊關係的緩衝與橋樑,也是人們的權利與權力。首先,交流是人們面對面互動,累積人與人之間的認識與善意的可能。在官方零對話時,民間交流讓人們有得以持續溝通的平台。此外,透過直接接觸,兩岸人民方有機會看到政治宣傳之外的對方,打破成見與刻板印象,重新認識彼此。再者,透過民間交流,讓雙方回到人本的位置,不妖魔化對方,如此建立的互信和理解,亦可約束雙邊官方關係暴衝,為未來可能的政治對話創造有利條件。另外,相較於官方互動的緊繃、角力與斤斤計較,民間交流的內容多樣、創意無限,無論是展演、學術對話、生活文藝、或觀光旅遊,形式做法靈活彈性,可行度高。

 然而,面對具有多重意義的民間交流,兩岸政府卻屢屢干預,將雙邊民間交流武器化。大陸方面本即視民間交流為統戰範疇,從根本定位兩岸交流為政治工作,欲藉由經濟、文化等交流達到政治目的。操作手段多樣。例如是否放行交流人員、團體赴台即常被用為政治語彙,用以表達大陸官方對台灣的不滿與否。又,對於赴大陸的台灣人各種鬆緊程度難料的政治審查也是近年大陸官方常有的做法。例如不明原因盤查入境大陸的台灣學者,卻從未見有何可令人信服的對外說明。又例如以國家安全或反獨為由扣留在大陸的台灣民眾。凡此,無一不加深了台灣社會對大陸當局的反感與不安。

 另一方面,號稱民主自由的台灣政府,各種干預民間交流的手段與粗暴也不遑多讓。執政黨將來自大陸的文化、學術、藝術等活動清一色標籤為「認知戰」,將兩岸的民間互動鎖進政治化的框架裡;同時又以兩手策略處理兩岸交流事務。一方面有海基會扮演白臉,出面表態致力推動文化與經濟領域的合作,強調願透過民間交流增進互信。然而,另一方面,又有陸委會在政策與執行層面不斷強化管制,對各種交流設置多重限制。例如,嚴苛審核大陸學者入台申請,屢見不鮮。近期即又有數名應邀來台交流的學者被以技術理由拒絕入台。諸如此例,在兩岸學界也引發各種議論。

面對民間交流,雙方政府該被指責之處實在不勝枚舉。無論是大陸方面的統戰思維、還是台灣方面的兩手政策,皆導致兩岸間的不信任不減反增。政治化操作的結果,不僅使民間互動難以發揮原本的積極作用,反助長社會上的對立情緒,滋養極端民粹。在台灣這方,民間交流不當政治化,既削弱兩岸的互信,也使得台灣社會對大陸產生集體焦慮與敵意,讓涉及兩岸的議題更難以理性討論。近期藝人林依晨的「我是成都人」事件,即是一例。林依晨在大陸電視節目中的一句談話,卻在台灣引發激烈討論,激進的批判者甚至以近乎政治鬥爭的姿態清算林依晨。而林依晨已經不是第一個受此待遇的藝人。這些事件既反映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的在乎與敏感,也顯示民粹情緒正侵蝕著兩岸交流的空間。在這種氛圍下,政治人物卻又往往迎合民粹情緒,投其所好,以更具攻擊性的立場來詮釋與應對兩岸交流,而形成惡性循環。

極為諷刺的是,凡事對立的兩岸政府,卻近乎有志一同似的,將民間交流政治化、工具化與武器化,民間交流淪為政治博弈的籌碼。各種政治干預不僅阻礙了民間實際的互動,也壓縮兩岸人們理性往來的空間。

兩岸民間交流是維繫理解與善意的關鍵橋樑,是和解的重要基石。面對政治僵局,雙方政府應以眾人福祉為念,放下政治操作,給予民間交流的空間;在政治的紛擾中,讓交流回歸人本,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不被政治扭曲的可能。這是人民的權利也是權力。恢復兩岸旅遊、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正常化互動,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等等,都是政府服務民間交流的當務之急。期許兩岸政府,在政治煙硝中,保有一絲的清明,為兩岸和平共處留予希望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