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AI)之代表性企業-輝達(NVIDIA)近日股價大起大落,關於AI是否泡沫化的議題不斷發酵。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改變著各行業,從跨國企業到初創公司,無不受到深刻影響。然而,對於大部分企業而言,AI創新的機會不在於開發那些動輒數百億元耗資的大型模型,而是在於如何利用現有技術,針對特定應用場景開發創新解決方案,融入人們的生活。以下提出三大原則與代表案例。
■創新的核心在滿足需求 而非追求技術領先
第一,聚焦需求:創新始終應該以解決用戶的需求為核心,而非追求科技領先。筆者最近買了一個兒童AI玩具,就充分說明了此原則。Haivivi公司推出的BubblePal是基於AI內容生成技術的玩偶小項鍊墜飾,能賦予各種娃娃「生命」,從米老鼠、Elsa公主到孫悟空等。讓玩偶戴上此項鍊後,就能讓他們化身此角色與孩童對談,可講故事、回答問題,並不斷學習和適應孩子的需求。AI記住孩童的名字、生日與習慣等都是基本的,還能經父母設定後,去指引、分析對談,不僅滿足孩子陪伴、遊戲需求,也促進父母對孩童的了解。BubblePal展示了快速應用現有技術,進行商業模式與產品創新,解決顧客具體痛點,就能找到市場突破口。
第二,場景選擇:反詐騙AI的案例就展示了如何利用技術去解決特定場景中的問題。Jolly Roger和Apate等公司利用AI技術開發了「受害者AI」,這些AI角色能夠編故事,與電信詐騙者進行冗長的對話,消耗詐騙者的資源,並保護潛在受害者。同時,這些AI還能從與詐騙者的對話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幫助企業和政府機構更好地應對詐騙行為。這案例凸顯了企業在選擇AI創新場景時應該注意的兩個要點:首先,應用場景應該是具體且可落地的,也就是能夠具體解決某個重要問題;其次,有明確的受益者,即有人願意付費。
第三,快速商業化:大量企業已經用AI篩選履歷與面試人,大陸的海納AI就是案例。海納AI專注於藍領工人的招聘,開發出一套基於AI的面試系統,能夠根據多達200多個維度和4,000個行為特徵來評估候選人,不僅能分析履歷、找出候選人、面試對談,還能透過鏡頭去檢視與分析如鎖螺絲、煮咖啡等操作面工作細節。此系統不僅提高了招聘效率,還消除了人類面試官的主觀偏見,使招聘過程更加公平和透明。這對於那些需要大規模招聘基層員工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
有許多調查顯示,少於10%的企業宣稱,他們會採用AI於工作當中,因此,不少人認為這就代表AI只是個假議題,相關炒作即將落幕。筆者的觀點,正可用此三個案例說明。眾多採用大型通用模型如ChatGPT、Gemini、Copilot之「專用型」應用已經深入了人們日常工作與生活,採用者已經習慣使用,但未必知道這就是AI。迪士尼公仔像真人般陪伴孩童,成為朋友;企業更有效率的面試人,求職者找到更適合的工作;詐騙者與潛在受害者中間,多了一層AI的過濾與保護,這都是例證。
■AI已無所不在 終將成生活之必要
除此之外,如今,電腦系統如微軟的Windows、Office,手機系統如Google與三星,以及支持全球各企業運作的雲端服務都已經採用AI,不論是製作與投放廣告、顧客關係管理、聊天、導航、製作影片或PPT、購物…等,都離不開AI。很快,人們將不會如今日般熱烈地討論AI,因為,它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藏身於萬物之後。
不論是企業或個人,都一定能因AI而獲得巨大收益。對想要發展AI創新服務的企業而言,建議先去分析全球現有的成功AI應用範例,找到機會,不要空想,且務必遵守本文提到的三大原則。
對大部分的其他企業而言,主管必須盡快去盤點相關應用,快速採用,進行AI轉型,例如本文提到的AI面試。對個人而言,必須相信科技,找到並學習新的技術,用它們創造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