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829張漢驊/綜合報導

印度成下一個中國? 瑞銀汪濤:遲早趕上

針對中國大陸和印度之間的「龍象之爭」,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汪濤分析指出,中國經濟在疫情後的表現疲軟,印度則較為強勁,中國還面臨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而印度勞動力相對年輕,人數也不斷增長,且印度人口已超越中國,其經濟規模將會超車中國當前的水準,並搶占部分中國的市占率。

陸媒報導,汪濤雖看好印度遲早會超車中國大陸,卻也指出印度經濟發展的局限性,囿於目前製造業規模相對較小,短期內不太可能對中國製造業地位構成重大挑戰。然而,印度有一些促進製造業快速發展的潛在有利條件,包括廉價勞動力充足、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鼓勵吸引外資的政策,以及較為有利的國際形象。

 更重要的是,印度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目前規模相當於中國2006~2007年的水準,這將是未來製造業快速增長的關鍵。在此過程中,印度很有可能縮小與中國的差距,並搶占部分中國的市占率。

印度是第一大人口國,消費市場自然可觀,瑞銀預計印度將於2026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消費市場。如果印度消費增速與GDP增速一樣,則其國內市場規模達到中國目前水準的速度,要比其GDP早很多年。

在儲蓄率方面,印度人民的儲蓄率相對較高,仍低於中國,且槓桿率適中,但瑞銀認為消費持續成長的最重要驅動力,是創造高品質的就業機會。隨著印度經濟成長,對現代耐用品和汽車的需求可能會成長加速。

汪濤表示,過去20年,中國對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影響巨大。印度已經是石油和煤炭的進口大國,但未來幾年印度不太可能出現類似中國的需求增長。

此外,工業在印度經濟的重要性低於中國,印度經濟成長不太可能達到中國的資本密集和能源密集的程度。印度自身天然資源和不同的城市化模式,意味該國不太可能效仿中國過去大規模進口鐵礦砂等基本金屬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