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台幣20億、歷經七年開發、故事源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大陸首款「3A遊戲」大作《黑神話:悟空》,於日前正式發布後,全球銷售超乎預期,亦獲得多數玩家正面評價。即使一些向來對「中國製造」抱持負面態度的評論者,都承認這款遊戲無論在故事性、可玩性、製作水準方面,都已達國際水準。《黑神話:悟空》的成功,某種程度展現了大陸近年來「硬」、「軟」兩路並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企圖心。
在「硬」的製造業方面,為解決產業大而不強、結構失衡、附加價值不高等問題,中共自1996年啟動的「九五」計畫,就將產業升級轉型作為大陸產業政策主軸;爾後的每個五年規劃,產業升級轉型都是大陸當局關切的重要議題。然而,囿於各種主客觀因素限制,大陸經濟對外長期以來主要仍依賴加工出口貿易,對內則過度偏重於房地產領域,不但產業升級轉型成效有限,其負面效應亦慢慢浮現。
2018年美國啟動對陸貿易戰、科技戰後,中共驚覺: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許多產業展現一定成績,但只要關鍵技術、關鍵零組件仍被歐美國家「卡脖子」,中國將不可能發展成為所謂的現代化強國。基於這樣的認識與急迫感,美中貿易戰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四五」,產業自主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即成為主軸。中共希望藉此一方面減少對歐美國家的依賴;另一方面讓大陸產業「由大變強」。
經過多次探索,中共2022年提出由政府設計體制分配資源,由市場檢驗成效的「新型舉國體制」戰略,以期加快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而促成產業的升級轉型。日前召開的20屆三中更明白指出,未來大陸將集中資源發展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八大產業;這也預視了全球上述產業領域,將越來越受到「中國因素」的影響。
也就是說,或許短期內歐美國家可以透過推動「去風險化」戰略,構築更高的貿易保護主義高牆圍堵大陸,迫使在大陸的企業為了避險,必須進行供應鏈的轉移;但大陸多年來練就的產業實力,在許多領域早已深度鑲嵌在全球產業鏈中。因此隨著大陸企業海外布局的加快加深,未來全球產業型態,將呈現零組件仍來自大陸、組裝由海外陸企完成,由「中國製造」轉向「中國企業製造」的嶄新樣貌。
在「軟」的文化產業方面,中共很早就認識到,大陸發展必須奠基在經濟實力與文化傳播力。因此,2002年中共十六大即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希望透過由國家主導的文化事業,以及由市場主導的文化產業等「兩條腿」方式,推動文化「走出去」。而其中的關鍵,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再次肯認與弘揚。
由於中共建黨理論基礎,是源自於對西方資本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雙重批判,因此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甚至在文革期間,對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採取否棄的態度,甚至認為充滿才子佳人、帝王將相故事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封建主義的餘毒、資本主義的反動,因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視為文化糟粕。
改革開放後,歷經幾次論辯,中共一方面重建了涵蓋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國文化主體;另一方面,在強調要透過說好包括「中華優秀文化」在內的中國故事、強化大陸在國際話語權的前提下,積極推動蘊含大量「中國文化元素」的出版物、影視、遊戲等各類型文化產品出口,以相較更為靈活、更符合市場規律的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因此,近年來大陸不但文化貿易總量每年呈現雙位數增長,一些文化產品在國際上都獲得相當成功的市場回饋與輿論評價。
總的來看,雖然大陸經濟正處於轉型期,經濟新常態下遭遇一些困難,但不可諱言,大陸「軟」、「硬」兩路並進的產業轉型升級,其造成的全球影響,已是全球的共同課題。對台灣來說,更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挑戰。
賴清德總統一再強調要將台灣打造成經濟日不落國,但卻受限於意識形態,認為與大陸的徹底脫鉤斷鏈,是台灣經濟的最好選擇與安全的最佳保障。然而,且不論這種堅壁清野的冷戰思維,在高度互連的網路時代是如何的不合時宜;基於意識形態將台灣前途寄望於大陸的失敗,恐怕更會是昧於現實的一廂情願。我們想提醒的是:唯有理性、務實、客觀看待大陸的發展,並基於台灣利益,透過辯證思維探索與大陸的最佳互動及合作方式,才是台灣長治久安的正確道路。盼執政當局思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