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中國分別為全球人口數最多的兩個國家,但以年齡中位數看,印度僅28歲,中國則是39歲,印度人口紅利對製造業成長的影響,蓄勢待發。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印度人口超過中國,其經濟規模將會趕上中國當前水準,並搶下部分中國市占率。
中國曾受惠於人口紅利,成為世界工廠,相較之下,印度的製造業規模較小,但有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後勢可期。汪濤指出,印度的製造業規模不如中國大,短期內不可能對中國製造業的世界龍頭地位,構成嚴峻挑戰。但印度有充足且廉價的勞動力、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吸引外資,以及較為有利的國際形象等因素,為其製造業快速成長提供有利養分。
另一方面,印度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目前規模相當於中國在2006、2007年左右的水準,這將是未來幾年製造業快速成長的關鍵。在此過程中,印度很有可能縮小與中國的差距,並搶占部分中國的市占率。
過去10年印度人民的消費力驚人,瑞銀預計印度2026年將超車日本成為第三大消費市場。如果印度消費增速接近其GDP增速,則印度國內市場規模達到中國目前水準的速度,要比其GDP提早許多年。
在儲蓄率方面,印度人民的儲蓄率相對較高,仍低於中國,且槓桿率適中,但瑞銀認為消費持續成長的最重要驅動力,是創造高品質的就業機會。隨著印度經濟成長,對現代耐用品和汽車的需求可能會成長加速。
另外,過去20年,中國對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影響巨大。儘管印度已經是石油和煤炭的進口大國,但瑞銀認為,未來幾年印度不太可能出現類似中國的需求增長。
瑞銀表示,工業在印度經濟的重要性低於中國,印度經濟成長不太可能達到中國的資本密集和能源密集的程度。印度自身資源可用性和不同的城市化模式,意味著該國不太可能效仿中國過去進口鐵礦砂等基本金屬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