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820朱訓麒■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台灣電商大戰再起 供應商成勝敗關鍵

image
跨境電商中許多賣家直接向工廠採購,或者本身就是工廠,能夠以低價供應產品,這些平台減少了中間商賺取差價的空間,儘管自行吸收運費,仍然有利潤。圖為大陸跨境電商交易會展示商品的畫面。圖/中新社

淘寶近期在台灣推出「淘寶PLUS」99元免運服務,引發各界討論將對電商平台如momo、蝦皮、PChome、酷澎,以及平台上商家造成何等衝擊。筆者希冀藉本文更清晰地闡釋此一重要議題的深層意涵。事件的起因是淘寶針對台灣和東南亞市場推出免運服務,消費者只需選擇標有「淘寶PLUS」的商品,就可有滿人民幣99包郵、台灣本地退貨免費,以及本地客服等服務,商品總數已突破500萬件。

 台灣主要的電商平台本身幾乎都沒有自營產品,皆是以促進商品流通為經營目標。因此,平台上所銷售的產品品牌、產地等都不是重點,只要產生的總交易額夠大,電商平台就能夠獲利。

 以一個真實案例來說明零售通路間的競爭。某位朋友在實體店以1,200元購買了一個背包。後來,他發現購物網站上同產品只需半價,在大陸網站之類似產品甚至可以再打8折。造成此巨大價差的原因是:假設某產品的出廠價格是100元,經過貿易公司、進口商、零售商等多個中間商的轉售,在每個中間商都需約30%利潤的情況下,價格到消費者手中時可能就變成了500元。由於許多產品都在大陸製造,因此大陸賣家因為接近工廠,更有機會獲得成本優勢。

 如果工廠可以自行將產品上架到電商平台,直接讓消費者購買,就能省去中間許多「沒有效率」、不必要的轉賣環節,節省大量成本。以上述案例而言,500元減去100元後,400元是多出來的成本,這些成本可被視為「非必要」的。在完美、零庫存、沒有損耗的理想狀態下,消費者可以用接近100元的價格買到產品,這也是亞馬遜、阿里巴巴等電商以及許多製造、物流企業努力的方向。從數年前開始,在美國、大陸之網路購物基本上都是免運費的。因此,台灣網購免運門檻愈來愈低,只是跟隨世界趨勢而已。

 ■商品流通效率愈高,價格就愈能壓低

 本次新聞事件有三個重點值得關注:第一,在電商平台的競爭中,哪個平台上的商品流通效率更高,例如:涉入的中間轉賣次數愈少,或賣家愈能夠以接近工廠出廠價銷售,就能夠以更低的價格將商品銷售給消費者,吸引許多對價格敏感的買家。淘寶上許多賣家直接向工廠採購,或者本身就是工廠,因此能夠以低價供應產品;蝦皮平台上也有許多跨境的大陸賣家,也同樣具備這樣的優勢。

 簡而言之,這些平台減少了中間商賺取差價的空間,儘管自行吸收運費,仍然有利潤。

 ■跨境電商人在海外,就可以賺台灣錢

 第二,分析台灣電商發展,要更關注商品供應商的行為。過去,許多供應商從大陸進口產品,然後再透過經銷商鋪貨到零售店。如果產品沒有進行通路價格控管,那麼這樣的商品在實體店的零售價就會比淘寶,或蝦皮上直接從大陸銷售的商品價格高出許多。這種以從大陸採購再轉售產品為商業模式的廠商,將會受到跨境電商普及化,資訊快速流通的巨大衝擊。這就是前述背包案例的狀況。

 第三,跨境電商衝擊的是一個龐大的服務業體系,包括貿易、零售、設計、客服、翻譯、法律、物流等產業,不只是製造以及電商平台。在沒有電商的情況下,消費者若以1,200元的價格在實體店購買背包,銷售員可以獲得銷售獎金外,當中所有的通路或服務成員也都可以獲得分潤,這其中還包含涉及的廣告、設計、陳列、物流、客服等環節,這些產值,或者說GDP,都可以留在台灣。但若以跨境電商的方式購買,這一連串的產值就可能流向了海外,對台灣的就業和薪資造成一定影響。也就是說,人根本不用來台灣,就可以獲取許多台灣工作機會。

 ■強化創新服務、發展品牌,業者應變必走之路

 電商、零售與貿易的戰爭,歸根結柢是效率的競爭,沒有效率者終將被淘汰。若不想陷入殘酷的效率戰,企業就必須創新服務,或者發展品牌,走產品差異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