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816社論

經發會冠蓋雲集,政出多門豈能成事?

image
原本各部會各職所司,如今全都在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這個平台下,部會既要聽顧問團的建言,也要看府院的風向,完全丟失了自己的專業。圖/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日前公布「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名單,前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等近60人皆在顧問之列,群賢畢至,冠蓋雲集。首場顧問會議將於9月3日召開,政院希望藉此集思廣益,找出新方向。然而,這樣真能找出新方向嗎?

 總統賴清德甫於5月就任,任命卓榮泰為行政院長,隨及由卓院長任命內閣首長,其實,各部會各職所司,真正的專家都在文官體系裡,不向內部詢問多年來施政的缺失,政策執行的困境,法令的問題,反倒成立一個跨部會的「經濟發展委員會」來協商政策,又邀意見領袖為顧問,連連開大會,如此部會職能盡失,政出多門,反而更難以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

 過去不用說一位部長,即使一位局長也會視自己為決策者,一位國貿局長就是貿易政策的決策者,一位工業局長也會以產業政策為己任,一位經建會綜規處處長更會把國家發展的中長期規劃視為自己的責任。這些文官體系的建立,本來就是要協助行政院施政,各部會井然有序的,層層負責的讓政策得以實現,何必在政院底下疊床架屋設這麼多的會?

試想,1990年代台灣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如何在十年內完成這項使命,不就是靠文官體系嗎?加入WTO既要面對美、歐等國對市場開放的壓力,又要安撫國內業者的恐慌,既要面對法律的變革,又要協助產業發展,真是浩大的工程,依今天的作法,非得提升到院的層級設個平台,再請一百位顧問不可。然而,當年就是依循文官體系,由國貿局負責對外談判工作,工業局研擬產業政策,農產品市場開放交給農委會,菸酒改制就交給財政部,各司其職,在經濟部設置「入會專案小組」,研商談判方向,又在經建會設立「入會策略小組」,所有談判底限,就在專案小組、策略小組研議拍板。在正常的文官體系下運作,台灣入會了,與此同時文官的膽識、遠見也養成了,經此歷練,這批文官後來皆成為各部會的中流砥柱,對台灣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1990年代台灣循著文官體系加入WTO,並沒有像今天一樣開大會,沒有像今天一樣邀意見領袖建言,沒有像今天一樣冠蓋雲集,倒是常常遇到各界的抗議,還有雞蛋的洗禮,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文官得到歷練,台灣也才創造了奇蹟,那年代的文官皆以身為政府的一份子,引以為榮。

遺憾的是,近來政府愈來愈喜歡開大會,一切政策全都提到行政院這個平台,除了政院的經濟發展委員會,總統府那邊也設了三個委員會,在這樣的環境下,莫說局長,就連部會首長恐怕都不認為自己能決定貿易政策、工業政策、能源政策,當然,也就沒有那種未來四年國家發展由我一肩擔下的氣慨。少了這個使命感,部會首長的心靈還剩下什麼?只是照政院指示辦事而已,一個部長的格局大概還比不上昔日一位局長,這非僅是可悲,也是危機。

如今行政院設置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名單雖是一時之選,然而,這非僅混淆了文官體系的架構,也讓文官體系被弱化,在如今府院的思維下,文官的士氣被消磨殆盡,過去一個局長出缺,馬上可以找到三、四位足堪重任的人選,如今已難,甚至連科長出缺,也未必有人想接,文官士氣、使命感不復昔日,於此可知,這也是一大危機。

撫今追昔,原本各部會各職所司,部長在文官專業協助下施政,對行政院負責,合則留,不合則去,但如今全都在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這個平台下,部會既要聽顧問團的建言,也要看府院的風向,完全丟失了自己的專業,長此以往,徒讓施政步調更加凌亂而已,如此施政,豈能有成?

我們認為,開會救不了經濟,開會要能救經濟,台灣今天的經濟失衡何至於此?傳統產業的困境何至於此?卓院長可以參考2001年以來的各類大會檔案,每場大會如同今日一樣,也是群賢畢至,冠蓋雲集,也得出數百項共同意見,也在事後管考,甚至成立專案辦公室,然而隨著內閣改組,一切全進了檔案架,奉勸內閣,政府施政還是回歸文官體系,才是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