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膨時代,台灣快消零售市場出現「價漲量減」的變化,消費者花得多、得到的少。根據台灣尼爾森愛科(NIQ GfK)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與FMGG銷量指數顯示,去年台灣快消品市場平均價格上漲2.6%,銷量卻下滑1.3%,此趨勢到今年上半年更為明顯,台灣快消品價格上漲3.4%、銷量下滑2.3%。
台灣尼爾森愛科14日發表「2024年台灣零售市場暨消費者產業全觀」報告,指出台灣與多數亞太市場都面臨大通膨時代的考驗,從日用品到科技消費品都必須承受價格上漲與銷量下降的雙重壓力。面對物價上漲趨勢,有超過6成的台灣消費者選擇只買必需品並減少奢侈品支出,另有3成的消費者會轉向便宜的替代品牌。
調查發現,台灣消費者選擇通路的前三位依次是量販與超市、便利店、線上購物,省時與省錢是最主要的考量。會員經濟在實體通路發揮重要功效,台灣消費者選擇量販超市,除了價格便宜、方便購買與促銷外,更看重的是會員卡的回饋。而便利商店促銷與推陳出新產品,則是到店重要原因。線上購物比價容易,價格便宜和吸引人的促銷仍是擄獲顧客的關鍵。
與此同時,科技及耐用消費品的價格在疫情後逐步上升,上半年該類別的商品平均單價年增7.4%,對比去年增長2.6%和2022年的降低0.3%,不僅反映市場恢復的勢頭,也突顯消費者對於科技產品的持續需求和偏好的增強。
快銷品在價漲量跌的趨勢之下,價格成為吸引消費重要關鍵,但台灣消費者顯然比亞太顧客更能接受高價產品。去年台灣高價快消品銷量年增4.9%,高於整體亞太地區的2.1%,而科技用品更是增長超過20%。
此外,去年在超過1.55萬家的快消品企業中,僅有4%的企業成「銷量贏家」(年銷額需超過1,200萬元,且銷量年增率超過10%),且進一步分析銷量贏家三大特點是「強調生活享受」、「有效利用網路與社群媒體推動品牌」、「提供天然與健康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