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計畫,預計於8月下旬、新內閣成軍約一百天時正式對外公布,此項構想,固有兌現賴總統競選政見的用心,也有其務實發展台灣金融產業的用意。從陸續揭露的訊息觀察,其設置想法吻合台灣目前的發展情勢,敢於跨出改革第一步的勇氣亦值得稱許,惟要讓落後於國際實況的金融市場改頭換面,仍有相當多問題需要逐一克服。
此時提出的台灣版資產管理中心架構,以行政院經發會初步公開的會議結論,以及金管會提出的補充說明來看,對於台灣過去類似想法屢戰屢敗的原因,確實進行了充分的檢討,包括財政部的稅制干擾與央行的外匯管制等,均不避諱的直接面對,並強調會善用產業優勢、極大化台灣的特色,而以下三項趨勢更值得予以重視:
第一是開發台灣人民龐大財富的理財商機。台商返台固然蔚為風潮,但不容諱言,返台資金對於財務投資的重視程度,遠比直接的實業投資更為明顯,其原因不難理解,這些當年遠赴海外打拚的事業有成者,多半從事傳統的勞力密集型產業,特點是善於生產但研發能力不足,鮭魚返鄉後,其技術能力已非當前台灣社會所需要,但幾十年來累積的財富相當可觀,需要提供合適的商品打理其資產,否則,以台灣當前相對粗放的金融市場,大筆錢只會或只能湧入股市和房市。
其次是由重視監理到關注發展的轉變。財金部會對於金融穩定目標的維護,一直高於市場的擴大和商品的開發,反映在台灣金融保險產業的GDP占比極低,2023年底的數據不及6.5%,且長達十餘年均是如此。由於發展前景有限,導致大批優秀的金融人才選擇到國外闖蕩,外資機構也善用其人脈與語言優勢,結合本身的多元商品,爭取到台灣的資金。某種程度來說,過於把監理放在中間位置的思維,讓台灣金融產業出現了「人財兩失」的結果。
而如果說,金融產業約6%~7%的GDP占比是還可以接受的結果,當數位金融發展一日千里、各式各業的金融科技商品推陳出新之後,此一情況卻可能每下愈況。聲勢正旺的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已提出,將把比特幣列為儲備選項且永不出售的新主張,各國的政治人物陸續和傳統的監理思維對撞,台灣自詡為科技之島,豈能不對此有所警覺甚至採取必要的因應措施。
國際金融版圖日愈激烈的競爭態勢,是台灣不得不正視的另一因素。新任金管會主委彭金隆重視金融的國際競爭力,長期觀察新加坡的發展模式,近日又提醒要注意日本推出資產管理特區的做法。星港擁有資金自由進出、稅負優惠與國民英語能力等優勢,有助於營造區域型的金融中心,但與台灣一樣擁有豐厚的民間財富、卻缺少豐富金融產品的日本,決定轉守為攻,其發展的模式若真能與產業特色相結合,找出一條對國際資金產生吸引力的方法,對台灣金融市場的威脅不容輕忽。
最後要說的是,在祝願這次的資產管理中心計畫可以順利推動的同時,我們也要提醒,過去類似計畫初期聲勢浩大、最後無功而返,癥結往往出在「人和」的問題上。先不論這種位階極高的建設計畫,實際行動的執行時會碰上多少困難,但凡涉及到部會多、規定複雜的方案,都容易出現「技術干擾」。
以金融業而言,當金控公司的主管機關仍為財政部時,涉及到稅務與金融的問題,只需在部長室開一場會議即可解決,而稅務與金融分開管理後,任何一項跨部會的方案,不只公文往返曠日廢時,稅務機關對於減稅,也有其想要捍衛的基本原則,在鼓勵金控公司成立階段,所提供的連結稅制優惠,最後隨著行政組織的調整而走入了歷史,即為一例。
更進一步說,金管會可整理學界理論、國內規範與國外經驗,提出一套完整的發展構想出來,但各部會即使拋開本位主義,仍難免涉及到專業辯論與法規修正,有待進一步磨合。跨部會處理機制的完備與否,將是此一資產管理中心成功與否的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