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日前公布第二季GDP概估,結果不如預期,比預測數來得低,實質GDP與上季相比更只成長0.03%,為近五季最差,說明當前經濟擴張的力道轉弱,景氣復甦沒有想像中的樂觀,這是一個警訊。
我們習慣觀察的經濟成長率是年增率(yoy),而歐元區更重視季增率(saqr),季增率反映的是景氣擴張力道,去年第二季至今年第二季台灣實質GDP的季增率依序是1.80%、2.07%、2.40%、0.27%、0.03%,近期擴張力道明顯放緩,以歐元區通用的經濟成長率而言,我們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只有0.03%。
第二季經濟成長放緩的原因在於出口,雖然近月我們常聽到出口表現亮眼,但那是建立在去年衰退的基礎上,依海關統計,台灣出口規模還沒有回到前年的水準,也許有人會問:真的是如此嗎?千真萬確,前年(2022)上半年出口2,466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僅2,250億美元,比起前年還衰退8.7%。
眾所周知,台灣是淺碟式的經濟體,經濟成長取決於出口而非內需,即或有時我們聽到消費、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但想想,廠商之所以投資擴充生產線,不也是為了出口嗎?沒有活絡的出口,何來投資、消費及薪資的成長。
也許有人會說,第二季出口不如預期,但資本形成、民間消費都比預測數來得好。然而,民間消費年增率仍是近兩年最低,並沒有太好,至於資本形成年增率15.3%看似不錯,惟以目前風雨飄搖的情勢來說,能否延續也在未定之天。想想,隨著中東局勢緊繃,國際股市大跌,我國外貿必遭波及,如前所言,台灣是淺碟式的經濟體,當出口遭殃,消費、投資有可能好的起來嗎?不言自明。
第二季經濟成長率(saqr)只有0.03%,這是第一個警訊;中東新危機一觸即發,國際股市連日大跌,這是第二個警訊。雖然只有0.03%,官方仍認為經濟情勢屬穩定向上。多年前曾有人問當時的主計處:「你們的預測何以都偏向樂觀?」官員回答:「政府官員沒有悲觀的權利。」昔日如此,今日亦然,平心而論,悲觀固然不好,樂觀也不宜過度,若屬盲目樂觀就不恰當了。主計總處將在下周五(8月16日)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修正經濟預測,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相關風險宜進入模型:隨著全球政治所引起的戰爭、貿易摩擦愈來愈多,如果不把風險加以評估並進入預測模型,所進行的預測都會偏向樂觀,最後就得不斷下修預測。以2022年為例,年初預測當年經濟成長高達4.42%,惟統計結果只有2.59%,再以2023年為例,年初預測2.12%,統計結果也只有1.28%,在不確定性因素愈來愈多的情況下,宜針對風險多做評估。
第二、經濟預測恢復一年八次:主計總處自2011年初發布GDP概估,連帶也進行預測,2011~2012年每年有八次預測。遺憾的是,2012年景氣太差,以致預測連續九次調降,連九降常被立委拿來嘲諷,2013年初遂改為四次預測,發布概估時就不預測了。雖說不預測,仍會應媒體之邀把概估統計帶入,維持未來幾季的預測不變,以更新預測。然而,未考量未來幾季的變化所做的預測更新,顯然是不周延的,與其如此公布一個粗糙的預測,不如好好的預測,恢復一年八次才是正辦。
第三、公布國民所得評審會議紀錄:每季召開一次的國民所得評審會議邀請專家與談,其展望經濟的論述必有可觀之處,宜效法央行每季所公布《理監事聯席會議貨幣政策議事錄摘要》,定期公布,這將有助於外界了解國內外情勢,及專家們對GDP統計、預測修正的看法。
最後,我們引述198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維莫(Trygve Haavelmo)的一段話,這位計量經濟學家曾說:「經濟模型中的誤差項(error term)中含有許多待研究的訊息,不應該把這一誤差當成統計誤差。」一語道出預測的困境,當那些左右經濟成長的政治、氣候、經濟等風險都被視為不確定因素,而未能納入模型,隨著國際情勢日趨混沌,一個在有限訊息模型裡所做的預測,和瞎子摸象何異?至盼主計總處能盱衡當前情勢,精進預測工作,以讓國人獲得更多有效的訊息,府院得此施政指南針,方不致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