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同核能是低碳,卻因為輻射污染的具體威脅而難被視為是綠能,如何折衷抉擇考驗各界的智慧與議合。
■因為發展AI,科技大廠排碳量激增
數位科技文明走到今天,人工智慧(AI)大鳴大放前程似錦,但它是救星或是毒藥,恐怕也得必須在應用效益及背後帶來的能源消耗與排碳之間,做出明智的折衷選擇。而折衷還得視天時、地利與人和。
AI的威力在於發揮龐大的搜尋、辨識、分析與結果生成的能力,對ChatGPT問一個問題,產出一個結果會比一般的電腦搜尋引擎消耗十倍的電力。如果每周上億ChatGPT使用者因為消遣好玩、應付工作或學生寫作業等,隨便對ChatGPT問了一堆問題,耗能背後產生的碳排放,將會是全球減碳不減、推波助瀾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持續破歷史新高的陰霾。
微軟因為發展AI自2020以來排碳量已增幅30%,谷歌2023的排碳量甚至比2019高出50%,AI背後的數據中心是關鍵。資通訊科技業目前總碳排放量占全球2~3%,在AI尚未蓬勃發展前,全球電子業永續倡議GeSI多年前曾預估過,因為廣泛及深度數位化與智能應用,2030前科技產業能帶來全球減碳20%的潛力。如今AI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吸睛的領域,其可能讓結果更好或更壞的衝擊,這項預測將被重新改寫。
今年初國際能源總署(IEA) 首次將加密貨幣與AI一併納入未來兩年全球能源需求的預估,結果顯示目前這兩項應用約佔2022全球能源需求的2%,2026預估將加倍,近乎等同日本全國的用電量。使用生成式AI來完成一任務,較特定軟體完成單一任務所需的能源高達33倍;訓練更高階的GPT-4所需的電力,甚至更高達50倍。
AI應用得宜所產生的解方,能有助政府健全氣候政策的擬定,協助企業大幅改善能源管理、能源效率、資源生產力、更永續新材料的替代品開發,更有助於精準預測氣候變遷與環境監控,促成更有效防災與調適措施,可大幅提高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這些應用的規模化,將可望在2030前降低5%到10%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ESG(環境、社會、治理)快速發展下,AI能協助企業擬訂更具效益與管理意涵的永續策略、風險控管、及績效分析,更能有效加速永續投融資的推進,避免專業分析能量不足導致的蹉跎與踩雷的風險,得以逆轉全球不永續的惡化趨勢。
■AI是救星或毒藥?關鍵在治理與永續應用
面對全球日愈嚴苛受碳、受資源限制的未來,AI的發展勢必須與能源供應、排碳量、數據中心冷卻水需求、及電子設備所需之金屬、晶片與電子廢棄物等議題綁在一起考量。AI治理與負責任的永續應用,會是判定AI為救星或毒藥的決定關鍵。AI一旦成時尚潮流,變成人人可玩的新鮮事,蓬勃不見得是好,熱鬧不代表希望,高度警戒肯定是絕對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