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大陸外貿規模突破人民幣(下同)21兆元,貨物貿易總額連續七年穩居全球第一。但大陸海關總署30日指出,面對地緣政治等風險,下半年要保持增長有不少挑戰。此外,對於大陸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指控,官方再度批評是假議題。
大陸國新辦30日舉行「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記者會,大陸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增連介紹大陸上半年外貿表現亮點,據統計,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陸外貿年均增長近1.6兆元,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年進出口總額。大陸貨物貿易總額連續七年穩居全球第一,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目前外貿企業數比2012年幾乎增加一倍。
個別產業來看,大陸汽車、積體電路、鋰電池等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綠色產品,於2023年出口規模較2012年分別成長7.3倍、1.8倍、15.2倍。然而,要在下半年繼續保持增長,大陸海關總署認為仍有不少挑戰。
大陸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呂大良指出,當前外部的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地緣政治的風險較高,部分國家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全球產供鏈造成的干擾也在逐步顯現,紅海危機等導致的航運堵塞、運費上漲,進一步增加企業的成本壓力。不過,相信在中央政策和大陸龐大市場支持下,將注入強大動力。
另一方面,美歐國家緊盯大陸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問題,祭出關稅政策因應。趙增連批評此為假議題。他引述國際能源署預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的銷量將達4,500萬輛左右,相當於2023年全球銷量的3倍、大陸產量的5倍,強調外貿不是靠單邊保護,要合作共贏。
隨著大陸電動車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目前自大陸出口的每10輛汽車中,就有4輛是電動汽車,而每10輛軌道機車中,有7輛是電力機車;出口的蓄電池近9成是鋰電池,海關總署強調,大陸外貿出口的綠色屬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