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部規範人工智慧(AI)的法律-歐盟「人工智慧法」(EU AI Act)將於8月1日上路,該法對有意進入歐盟的中國公司將增加營運成本,專家預測,中企的成本將因此增加最高4成。與此同時,面對中國對傳統晶片的大力補貼,歐盟考慮採取新措施,以維護歐洲的車用晶片產業,此舉可能加劇中歐電動車的貿易摩擦。
外媒報導,歐盟「人工智慧法」對AI應用進行風險管制,旨在捍衛民主、公民的基本權利、環境永續和落實法治,而中國政府規範民眾公共行為的「社會信用體系」將被禁止。
此外,該法對有意進入歐盟的外國公司,將增加支出和營運成本,以符合條文設定的技術標準。專家預測,中國企業的合法成本可能因此上升20%至40%
除即將上路AI法案,美媒Politico報導,歐盟正考慮採取新措施來保護歐洲僅存技術優勢之一:車用晶片。不過這可能為歐盟與中國不斷升級的貿易戰,開闢新戰場,並加劇歐盟徵收中國電動車臨時關稅的緊張局勢。
西班牙經濟學家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說:「車用晶片不是新問題。由於價格下跌,歐洲車企生存困難,在不利的大環境中,各方都在尋求保護主義。」今年4月,跨大西洋貿易和技術理事會(TTC)高層會議後,美歐表示將合作解決「傳統晶片供應鏈的扭曲問題」。歐盟官員擔心,中國政府對晶片產業的大力補貼,可能損害歐洲半導體供應商在車用晶片和傳統晶片的領先地位。
范德賴恩18日連任歐盟執委會主席後,公布「歐洲的選擇」政治方針,宣示2024~2029年的優先事項,她在方針中四次提到中國。在供應鏈安全方面,她表示「中國對電池或晶片所需原物料的壟斷」威脅歐洲的供應鏈安全。在國防支出上,她引述1999~2021年數據,指中國軍費支出成長600%,而歐盟只成長20%,「必須改變這種情況」。
為提高歐洲半導體的供應安全,歐盟執委會及相關機構去年1月通過晶片法案和晶片聯合承諾,前者旨在加強歐盟半導體產業體系的技術能力與創新,後者在於提升歐洲半導體產業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