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722社論

日企因應美中博弈的策略與啟示

image
圖/美聯社

 日本日經平均指數歷經30餘年低迷之後,去年勁揚逾25%,今年2月超過1989年「泡沫經濟」破裂之前的歷史紀錄,一路高歌猛進至四萬大關,今年迄今大漲近20%。此外,GDP溫和成長,通膨率從2022年4月起持續超過2%,擺脫長年的通縮困境,加上公司治理改革有成,更是吸引許多國際企業重返日本投資。

 儘管日本經濟表現頗為亮麗,但最近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仍對日本企業示警,因為美中爆發貿易爭端之後,隨著雙方競爭日益激烈,造成地緣政治風險不斷提高。加上美歐國家先後以「公平貿易」為理由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實施調查,同時透過加徵關稅進行制裁,希望藉此降低其經濟對中國之依賴。這些前所未有劇變,讓長期依賴海外成長的日本企業更加擔憂,未來恐將被迫陷入美中博弈夾縫之間,稍有不慎可能波及生存。

 依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所公布的「企業營業收入」資料統計顯示,日本企業海外子公司收入占整體企業收入的比重,從1996年的7%增加至2023年的29%,創下歷史新高。此趨勢反映出「日本失落30年」以來,由於股市長期低迷、投資停滯、內需消費萎縮、人口老化所造成的經濟衰退,導致許多日企被迫到海外尋求成長機會。

 《經濟學人》進一步研究分析發現,此一期間日本企業海外子公司收入的「一半」以上,其實是來自美中兩國需求成長所創造的貢獻。亦即兩個市場對日本企業在迎接全球經濟環境劇變的浪潮中,扮演極為重要的關鍵角色,也促使日本企業必須在美中博弈不斷升級下,設法找出讓企業持續成長的最適模式。

 無庸置疑,美國一直是日本企業市場布局最重要的國家。自從美中貿易戰開打以後,我們可以發現日本許多企業配合美國,甚至將中國的工廠轉移東協國家,例如去年9月三菱汽車擴大印尼生產,除了安撫擔憂地緣政治風險的客戶之外,也達到供應鏈多元化。此外,日本汽車廠商豐田、日產,以及電子廠商松下電器等企業,更是在美國總統拜登重振製造提供補貼政策下,先後前往美國增設子公司,其美國子公司銷售金額激增,不但創造更多在地就業機會,也挹助稅收。

 不過,日本企業在接受美國政府提供補貼的同時,除了被迫遵守對中國投資的限制之外,其實更加擔憂美國政治動盪所帶來的風險。亦即今年11月美國大選,如果前任總統川普勝選,極有可能廢除現行補貼制度,或是優先考慮將補貼提供給美國企業。很顯然地,不論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美國在產業政策選擇上,仍然是以美國利益為優先的保護主義。

 至於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方面,從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公布的2024年「通商白皮書」數據顯示,日本供應鏈對中國之依賴程度仍然頗高,且企業的態度又較官方務實許多。日本經濟產業大臣齋藤健於內閣報告中指出,隨著美中貿易爭端未熄、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更加碎片化和脆弱化,日本必須進行風險評估分散供應鏈採購來源,同時與志同道合之國家共同構築「透明、強韌、可持續性」供應鏈,尤其需要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之合作,進而建立自主供應鏈。

 然而地緣經濟關係之下,不少日本企業仍然認為中國是利潤豐厚、無法割捨的市場。在新冠疫情緩和後,雖然中國經濟表現不佳,但日本許多企業認為是結構轉型的現象,其未來潛力無窮。例如今年4月豐田及日產汽車分別與中國的數位巨擘騰訊及百度合作,希望讓其所生產製造的汽車能獲熱衷於高科技的中國民眾青睞。這些事實,從過去兩年以來雙方的貿易量,較十年之前的貿易量成長3成以上,即可窺見端倪。

 從上述日本企業歷經泡沫經濟破裂的「失落30年」,到近年面對美中大國博弈之下,在夾縫中靈活選擇遊走於兩國間找出最適生存模式,其實可以提供台商作為借鏡。此意味著,除了持續拓展西方國家市場之外,兩岸產業在地緣經濟關係下,已發展為緊密難以脫鉤之格局。畢竟,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占出口的3成以上,而且是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業者與其跟著政府陷入政治意識型態糾葛,不如掌握大陸產業轉型機會,此將是台商今後能否參與其市場競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