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717鍾惠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財系教授暨管理學院院長、邱敬貿■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

台灣ETF光輝歲月 主動式ETF帶來海闊天空

image
 近年來台灣ETF市場呈現幾何式增長,至2024年5月底總規模已跨越了5兆元。圖/photo-ac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2024年5月底台灣ETF市場總規模已跨越了5兆元,與2023年12月底的3.85兆元相比,大增了超過1兆元。回顧過去突破一兆、兩兆、三兆、四兆元,分別花費了192個月、29個月、21個月以及8個月。由此可知,突破五兆元僅僅花費了5個月時間,顯示近年來台灣ETF市場呈現幾何式增長。

 細究今年以來ETF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來自於高股息及債券ETF,兩類型規模增長合計占整體ETF市場規模增長的比例高達91%。投信業者會發行或追募這麼多高股息及債券ETF,也是因台股及美債擁有不錯收益率,且基本面及後市展望佳等因素的市場趨勢使然。

 金融資產管理中心的健全發展,需仰賴市場完備性與產品多元性。金管會有意開放「主動式ETF」及「多重資產ETF」,將促使台灣ETF市場更趨完善,提供投資人擁有更多元的選項,使其投資組合得以達到真正的分散風險及降低波動進而提升投資效率。

 主動式ETF推出,對於整體台灣資產管理業可望帶來兩個平衡:

 第一個平衡為境內外業者發展的平衡。在2007年起,境外基金規模超越境內基金,一直持續到2019年,在ETF蓬勃發展的帶動下,才出現反轉並擴大,然截至2024年5月,兩者差距已將近兩倍。由於境外基金業者許多的國外母公司已有發行主動式ETF的經驗,故若開放主動式ETF,將有利於境外基金業者之發展,並引入國外發行經驗,若再加上境內業者在台灣深耕多年的ETF發行經驗,將達到互利共榮,一同創建更完備的資本市場。

 第二個平衡為主被動基金發展的平衡。2023年起,被動型基金規模超越主動型基金,兩者的差距持續擴大,使得許多投信業者主力發展被動型產品,而忽略了投信業的根本,也就是個股、產業及總體經濟研究能力。因此主動式ETF的問世,將能促使主動投資崛起,在更多資源的投入下,增進台灣投信業的投研量能、品質及人才發展。

 在台灣發展主動式ETF,不論是對資本市場或投資人固然是件好事,但仍是需要留意其產品特性以及產生的相關風險。國外已有多篇論文針對主動式ETF,探討其風險調整後的報酬、績效評估、市場擇時能力及追蹤誤差等,研究結果顯示,美國主動式ETF表現落後於指數及被動式ETF。

 此外,亦有文獻探討主動式ETF是否吸納主動式共同基金的規模,Sherrill and Upton在2018年研究結果顯示,在股票型和混合型共同基金被主動式ETF吸納的現象較為明顯。我們可以從美國最大主動式ETF「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來看,其規模為335億美元,而他的孿生共同基金「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Fund」規模則僅為62億美元,差異甚鉅,且共同基金還比ETF早兩年成立。顯示ETF在透明度、便利性、流動性及費用上較主動式共同基金更具優勢。除了深受散戶投資者喜愛之外,研究也顯示機構投資者可能比散戶投資者,更樂於透過ETF作為資產配置元件。

 台灣ETF發展,已從純被動的市值型及產業型,邁入現在的單因子與多因子Smart Beta,其實已略有主動式的概念導入。雖然主動式ETF尚未問世,但概念上對台灣投資人應不陌生。金融資產管理中心的健全發展,仰賴市場完備性。在可見的未來,真正的主動式或多重資產ETF的到來,相信會為台灣整個金融市場帶來更多元的面貌,讓本土及外資投信一起加入ETF發行,絕對是台灣邁向亞洲金融資產管理中心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