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715社論

金融業的「產業發展」東風再起

image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對於金融產業的發展抱持鼓勵態度,金融業者重新舉起「發展」的大旗。圖/本報資料照片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上任以來,展現寬廣視野,傾聽各界建言,對於金融產業的發展抱持鼓勵態度,重大決策亦獲得各界高度肯定,金融業者也因此展現了多年來罕見的樂觀情緒與動能。

 過往業者總是拜託主管機關「鬆綁管制」,如今情況有180度的轉變,就以上周最新的動態為例,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暨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與11家會員代表前往金管會拜會彭金隆,吳東亮說:「現在是台灣國際能見度最高的時候,有非常好的發展機會。」他甚至期許「金管會能扶植金融業成為另外一座護國群山」。隔天7月10日彭金隆在立法院財委會進行專題報告,立委的質詢便聚焦「擴大金融產值」、「提升國際競爭力」、「協助業者打世界盃」,也與過往有天壤之別。

 我們樂見金融業者重新舉起「發展」的大旗,最近業者與官員熱烈討論「金融業產值占整體GDP比重」,這的確是觀察金融產業的重要指標。在千禧年之前,台灣金融業產值曾占GDP將近10%,後因科技業增速遠超過金融業而持續下滑,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金融業的占比大跌至4.15%,此後十餘年來雖略有回升,卻長期在6.5%上下。

 財委會立委質詢時指出,台灣這個比例遠低於新加坡的13%,星國政府利用銀行整併、擴張,打造出星展銀行(DBS)等大型金融機構,台灣的金融機構則被鎖在島內無法出國門,最後連人家的車尾燈都看不到了。立委期望金管會能夠「推動優質整併」來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產業。而且,20年前台灣銀行還能擠進全球百大銀行,如今全球百大中有八家日本銀行、五家韓國銀行、三家新加坡銀行,而台灣的銀行則掛零。

 除了擴大規模,關於「打造台灣成為資產管理中心」的火苗也再度點燃,行政院長卓榮泰指示金管會全面評估,在未來二個月提出計畫,民間業者也士氣大振,國泰金控日前就以最高規格,請來多位全球資產管理公司的世界級領袖參加論壇,由金控董事長蔡宏圖親自主持,從政府到業者同步向前奔馳,氣勢空前。

 台灣金融產業長年在「發展」與「監管」之間來回摸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20年來,抱怨金管會「只有監督、沒有產業發展」的聲浪從未斷過,特別是陳水扁在總統任內推動的二次金改造成多起重大弊案之後,「產業發展」就被監管官員視為畏途。金管會的監督越來越嚴、越來越細、金控與子公司董事會的議程擠滿主管機關要求的議案,自身策略與業務反而淪為配角,金管會被戲稱是「這個也管、那個也管」的管家婆,金融產業創新能力遭到監管窒息,與國際同業的差距擴大,成為只能在鎖在島內爭搶市占率的同質團體。

 如今「發展」東風再起,能吹多久的關鍵還是在老問題上。例如高喊打造「資產管理中心」,台灣固然因為ETF、壽險公司資產高速增長,資產管理能力大為提升,但如果中央銀行基於金融穩定的考量,延續既有外匯市場管理措施,就難以落實「吸引國際資金接受台灣金融機構管理」的夢想。

 再舉鄰國日本為例,首相岸田文雄大力爭取歐美資金進入日本,曾多次前往華爾街演講、招商,推動「所有文件、契約、法令徹底英文化」,試圖打造一個與歐美金融市場互通的境外架構,也成功吸引股神巴菲特、貝萊德等國際投資機構進入日本,這樣的企圖心,值得卓揆借鏡。

 至於提升金融業占GDP的比重,我們目前6.5%的比重只有新加坡的一半,但是彭金隆在立院說「台灣與新加坡產業結構不同」,也是合理的解答,日本包含壽險公司在內的金融產業產值,過去十年只占GDP的4.5%上下,韓國的比重也跟台灣相近。

 台灣與日本、南韓的產業結構較為接近,如果要大幅提升台灣金融業占GDP的比重,那麼金管會與金融業者必須就「產業發展」形成一個更宏偉的共識,必須找出台灣金融業在亞洲超越他國競爭對手的利基,設定長期發展戰略,持續投注資源來朝向戰略目標推進,未來不能因為主委或閣揆更迭就停滯或轉向。

 其實,金融業的核心能力,就是在「風險」(Risk)與「報酬」(Return)之間尋找最大值,過往金管會高度偏向「風險控管」,固然確保金融穩定,卻限制了產業發展的機會。如今產業發展東風再現,挑戰還是一樣、還是得在「風險」與「報酬」之間找到甜蜜點,這是金管會官員與金融業者的本業、財務金融教科書的第一課,道理大家都懂,只是要做不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