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620單驥■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院士

產能過剩說PK破壞性創新強風說

image
 ●中國大陸電動車挾帶創新及生產成本優勢,已捲起國際市場上的強風。圖/新華社

國貿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是比較利益說及赫克歇爾-奧林(Heckscher-Ohlin)模型(簡稱H-O模型)。比較利益說的代表例子之一是:沿海地區把漁獲及鹽賣給內陸,以交換內陸的木材及煤。因資源稟賦不同,故形成初級農、礦、牧等產品(以貨易貨)交易的可能。

 於1924年提出的H-O模型則可進一步地解釋,就生產活動而言,能出口的國家,其一定在某些產品生產上具效率及產能的優勢(that countries export what they can most efficiently and plentifully produce)。為此,美國玉米因具地理上生產的優勢,就能與中國大陸人工便宜的成衣製品形成完美的國際貿易,此時,任何人為的國際貿易障礙既不討喜、也不符合學理。

 然,技術進步已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最重要的經濟活動,而其對上述H-O模型也產生重大衝擊。

 在經濟學文獻上,技術進步大體可分為產品創新(product innovation)及製程創新(process innovation)這兩種類型。廠商在製程上的創新當然可以使生產效率提升,進而強化產能,故對照上述H-O模型來說,當能因生產成本的降低、良品率及質量上的提升,從而能強化其國際競爭力,若以此說對照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大體上可說得通。

 ■創新促使市場重新洗牌,陸電動車即顯例

 至若產品創新,則如輝達(NVIDIA)的繪圖晶片(GPU)當屬之。此時,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的破壞性創新(Creative Destruction)當是更切合時代的重要理論,更能精準地解釋當今國際貿易上的競爭與衝突。

 因創新之故,廠商在市場上取得更優勢的地位,而能誘使消費者優先選購該產品,從而導致市場重新洗牌,故會出現上述「破壞性創新現象」;此時,若再加以相關生產鏈在製程創新上的加持,就益能鞏固優質而價廉殺手型產品市場,中國大陸電動車就是具體例證,它已捲起國際市場上的強風(gale)。

 值得注意的是,熊彼德於1942年早已預示此種情境的出現,而將其稱之為破壞性創新強風(gale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在此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因創新已是廠商常態化、系統性的行為(R&D routinization),故創新研究將會使產品不斷地推陳出新,為此,「破壞性創新強風」猶如一個個撲面而來的颱風般,會不斷地重新洗牌整個市場,故熊彼德以複數gales名之。

 ■各國築關稅高牆抗中,恐事與願違反阻礙本國創新

 現今再以中國大陸電動車為例,當其挾帶著創新及生產成本優勢襲捲全球汽車市場,而呈「人欲靜而風不止」的現象時,應對之道之一是迎向挑戰,全力應對,即便合作與競爭併存都是可能的應對之策,現今歐洲一線車廠多持此一策略。當然,另一種策略是質疑貿易競爭對手為「產能過剩」,故應以高關稅阻卻其於國門外。如此一來,若是能以時間換取空間或不失為對策,然若事與願違,則將會失去整個新能源車世代。

 在科技進步快速發展下,不論在半導體、新能源車、智能手機等都在國際市場上激烈地競爭中。而在國貿理論的「市場」裡,在地緣政治運作下新蹦出的「產能過剩說」它是否能擋得住老牌的熊彼德「破壞性創新強風說」?在數年內應可知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