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620社論

內閣拚經濟不必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

—從2000~2001年會議史談起

image
行政院長卓榮泰擬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拚經濟。圖/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預計於8月邀產官學研等經濟界意見領袖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由院長卓榮泰主持,就薪資、所得分配、財政金融等政策進行討論,盤點重大政策面向,然後提出福國利民的政策,協助台灣經濟朝正面發展。

 卓院長上任以來積極回應工商界的建言,值得肯定,如今擬於國會改革覆議案結束後,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的構想,也是為了拚經濟,這個執政的熱情,難能可貴。然而,新內閣的部會首長不少是來自業界、學界,他們自然比傳統文官更接地氣,了解政府施政的盲點,在內閣甫成立的情況下,要提出福國利民的政策,自應於內閣研議,何必成立產官學研的經濟發展委員會?依過去經驗,這樣疊床架屋的結果,到最後可能流於以會養會,無益於施政。

 猶記得2001年政黨首次輪替不久,於年初也由行政院邀產官學召開會議以拚經濟,這個會議名稱是「全國經濟發展會議」,和卓院長構想的會議名稱雷同,然而,當年的會議並未獲致預期中的成果,同年5月總統府又宣布設置「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起初大家以為要在總統府底下成立一個常設機構,深怕此委員會日後變成「太上經建會」,後來府方才說明這只是諮詢性質的會議,而非常設機構,這個會議浩浩蕩蕩開了三個月,最後在兩岸政策上做出了重大決定,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來取代行之多年的「戒急用忍」,隨後由經濟部組專案小組,放寬對大陸的投資限制,積極進行兩岸交流。

 2001年這兩個會都稱為經濟發展會議,後面這個會議多了諮詢二字,年初這個會議由行政院召開,沒有取得太多成果,後面這個會議由總統府發動,邀在野黨領袖與會,就當時難獲共識的兩岸議題做出了決議,這說明真要解決重大紛爭的議題,還得拉高到總統府的位階,昔日如此,今日亦然。

 回想2000~2001年政府一直籌備會議,一直開會,先是全國財政會議,繼之以全國知識經濟發展會議,再來又開全國經濟發展會議,接下去再開經濟發展諮詢會議,規模一個比一個大,內閣本來是要做事的,在這一期間卻淪為籌備開會的幕僚。當年台灣一直想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然而還沒成為營運中心,倒是成了亞太開會中心,一直開、一直開,從年頭開到年尾,開到筋疲力盡而後已。

 2016年蔡英文在總統就職演說時表示,人民對新政府所期待的只有四個字:「解決問題」。新政府在民意支持下,原本就應該放手去實現理想,解決前人不敢為之事,若每做一件事還要開個大會,徵詢各方看法,找產學界背書,這樣怎能解決問題?如此各部會就是一直開會,一直聽錄音做記錄,什麼共同意見、多數意見、少數意見,寫到天荒地老,最後會議紀錄真能成為政策者少之又少,大多進了檔案室而束之高閣了,如此耗費文官時間及公共資源,實在不值得。若閣揆處事明快,內閣、立院的運作機制足矣,何必繞一大圈,不停的開會?徒然浪費時間而已。

 我們不知道此次卓院長所謂的「經濟發展委員會」,究竟是行政院底下的一個常設機構,或者只是一個諮詢性質的談話會,每逢周末邀請意見領袖建言,以20年前的經驗研判,不太可能成立常設機構,如此豈不疊床架屋而成了「太上國發會」嗎?而若只是諮詢會議,分議題諮詢產學界代表,事實上,20年來政府不知已開過多少場類似的會議,得出的共同意見記錄、報告多到都可以堆滿一座圖書館了,何必再開會?難道業界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民眾企盼的是什麼生活?台灣面臨了什麼困境?內閣迄今還不清楚?真要再就細節徵詢,交由各部會即可。

 其實,經濟發展委員會所要討論的薪資、所得分配、以及財政金融等問題,20多年來早已是老生常談了,所開過的會也不計其數,相關對策更是汗牛充棟,所以仍不能解決的原因不在於缺少對策,而在於缺少勇氣,瞻前顧後,如此再開百場經濟發展會議亦復無用。與其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不如有空多向新任閣員諮諏善道,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成立多少委員會,開多少會,而是相信與尊重內閣閣員,只要內閣有行動力,自然能提出福國利民的政策,也必能協助台灣經濟往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