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614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大陸產能是真過剩?或偽命題?

image
歐美國家認為,近年來大陸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的大增是過剩產能的傾銷,將對歐美造成更為嚴重的「中國衝擊2.0」。圖/中新社

隨著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出爐,歐盟可能於7月初對中國大陸製電動車徵收臨時關稅;至此,大陸產能過剩這個議題再次浮上檯面。事實上,今年5月,美國在認定大陸將過剩商品傾銷全球的前提下,才宣布針對大陸輸美電動車等180億美元產品,加徵課徵25%~100%的額外關稅。顯然非常不以為然的大陸當局認為,歐美的這些舉措,將帶來全球性的保護主義災難。然而,關鍵問題是:大陸究竟是否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西方國家認為大陸產能過剩將造成「中國衝擊2.0」

 事實上,「中國產能過剩」並非新議題,自大陸加入世貿組織(WTO)後,在優勢生產要素成本下,製造大量商品銷往全球;雖然讓全世界得以享受大量的廉價商品,但西方先進國家生產基地外移到大陸的結果,影響了歐美的就業。這樣的「中國衝擊1.0」,讓大陸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出口大國,但也成為多年來全球被祭出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歐美國家認為並指控:在WTO規範下,國際貿易必須符合非歧視、互惠、自由化、透明等原則。然而,大陸一方面無視並規避WTO規則,且採取不公平、補貼、侵犯智慧財產權等非市場與扭曲的貿易政策;與此同時,長期以來以出口而非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模式,雖然創造了巨大貿易順差,但也損害了他國利益。

 因此,歐美國家認為,近年大陸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的大增是過剩產能的傾銷,這將對歐美造成更為嚴重的「中國衝擊2.0」。

 ■大陸認為「中國產能過剩論」是偽命題

 面對甚囂塵上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大陸當局認為這不但是「中國威脅論」的延伸,更是歐美西方國家打壓的藉口。大陸對「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反駁,主要有以下論點:

 首先,供需是由市場決定。大陸當局認為,經濟全球化體系下的跨境貿易是基於比較利益法則;也就是說,不同國家基於比較優勢,各自生產適合的產品;超過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是全球貿易的正常現象,並不代表產能過剩。產品是否能為其他市場接受,最主要仍由市場決定。換言之,大陸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是因為大陸生產商品能為市場接受。

 其次,大陸產品被接受是因為性價比。歐美國家認為大陸產品依靠補貼、不公平競爭搶占市場。對此,大陸當局強調:所謂的傾銷,是指把產品以低於成本價格出口國外;但一方面大陸領先的電動汽車在歐洲平均售價高於大陸國內價格;另一方面大陸「新三樣」出口不但有利潤,且價格一直上升。此外,大陸產品之所以有競爭優勢,主要是因為大陸能夠以龐大的國內市場為槓桿,透過激烈競爭快速提高新技術,並建構完整產業鏈供應鏈,進而創造高性價比商品。

 最後,全球綠能產業產能不足而非過剩。大陸當局指出,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太陽能新增裝機需求將達820GW(百萬瓩),是2022年的約4倍。也就是說,歐美國家指稱的大陸「新三樣」產能並非過剩,而是產能不足。

 ■各說各話下,全球貿易將朝碎片化發展

 因此,大陸產能是真過剩?或偽命題?對此議題之所以觀點如此迥異,可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是大陸經濟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各地方政府透過供地優惠、稅費減免等各種激勵措施招商引資,形成了以出口為導向的投資驅動增長模式;與此同時,在政策鼓勵下,特定產業野蠻生長,以致企業盲目跟風、過度投資,進而造成產能過剩。就是說,在大陸既有體制下,重生產的大陸原本就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因此,一直以來「供給側」的改革就是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

 二是大陸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從全球分工體系來看,世界分為核心、邊陲經濟,歐美等先進國家占據核心經濟位置,專注高科技、資本密集型的生產;與此同時,將技術含量低、勞力密集型的生產轉移至邊陲經濟體。而這個基於比較利益法則下建構的「核心/邊陲」全球生產體系,雖然提供了出口導向經濟體快速發展的契機,但也形成一種「依附/剝削」的不平等關係。

 也就是說,歐美國家認為:大陸產能之所以過剩,主要是因國家資本主義下的新重商主義所導致。但大陸當局認為,歐美國家的批判,主要是因為大陸推動的產業升級,不但鬆動了長期以來固化的「核心/邊陲」產業分工體系,更威脅了歐美核心國家的利益。因此,基於如此兩極的認知差距,歐美和大陸將繼續各說各話。可以預見,全球貿易不但將朝碎片化發展,全球貿易衝突的升高,已是難以迴避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