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609社論

三連任的莫迪 能圓印度強國夢?

image
圖為印度總理莫迪。圖/美聯社

 長達44天的印度大選終於落幕,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雖贏得選舉,卻意外在543席次的下議院,沒有單獨取得過半席次,必須與兩個友黨組成聯盟。有如教士般自律的莫迪,即將展開第三個五年任期,挾著經濟表現亮眼與外資絡繹於途,在外交上將延續「不結盟」路線,在宗教上則追求印度教的國族主義,不過新國會掣肘的變數,勢必影響社會的穩定性與國家發展。

 在外交上以「不結盟運動」著稱於世的印度,另外三種面貌,也是舉世聞名。其一,傳統的種姓制度,是限制階級流動、阻礙社會融合、歧視女性權益的文化系絡。其二,曾經是大英帝國最大的殖民地,如今是全球最大的民主政體,而且國內生產毛額(GDP)規模也已超越英國,世界排名第五。其三,從2023年起,超越同樣有14億人口的中國大陸,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民人口超過7成、境內有兩億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

 然而,堪稱印度現代史上最具有教士精神的莫迪,過往兩任期間施行的政策和作為,引發對於走向民族主義、排斥其他宗教的政治爭議。這或許也是執政黨國會席次從2019年的303席,掉到如今243席的原因之一。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全球化的21世紀,已經不是國際社義的主流。雖然「民族」的概念,本質上屬於政治實體,其所強調,公民的忠誠和政治的效忠,如果加上「民族-宗教-語言-文化」的同質化,藉此形成獨特的政治實體,則「公民身份」的緊密連結,是民族主義得以成長茁壯的沃土。

 就此觀之,做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農業大國,「印度人,生而為印度教徒」,是宗教國族主義者,所追求的最高政治目標。事實上,強大的宗教力量,曾經在1948年,間接促使一代聖雄甘地被狂熱的印度教徒刺殺身亡。殖民母國英國於二戰後離開,在南亞次大陸留下的,在宗教上,有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以及極少數的基督徒;而在政治上,則是分裂成為印度、西邊的巴基斯坦、東邊的孟加拉、以及東北方的尼泊爾、不丹、以及中印未定的邊境。今時今日的印度,強調「非暴力對抗-合作主義」,甘地對於種族、宗教、文化的「兼容並蓄」,並不見容於當下的印度政治主流。

 在經濟上,莫迪執政以來,印度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卻也不是一帆風順。檢視他第二任期(2019年~2023)年期間,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的GDP實質成長率分別是:3.9%、-5.8%、9.7%、7.0%、7.8%,堪稱「下洗上沖」,期間遇到新冠疫情的震盪,所幸仍然有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依據IMF的預估,未來四年將逐漸減速,但還是可望維持在6%~7%成長率的區間。

 在國際舞台上,放眼全球,鮮少有像印度如此受到西方媒體青睞的開發中國家。歐美國家的前殖民地如香港和新加坡的國民平均所得,就算是比肩甚或超過8成的西方國家,也因為政治因素,被西方媒體批評或忽視。西方媒體對印度,向來「報喜不報憂」,對於該國種族與宗教、政治和社會衝突多半視而不見,這種對於印度的「例外主義」,也是莫迪最大的國際政治資產。

 莫迪連任後,印度能否更上一層樓,還有兩個重要課題。一方面,訴諸於印度教的民族主義,影響國內社會發展的長遠發展,雖然並無礙於聯合政府的組成,卻不利於種族和諧與政治穩定,也不利於與伊斯蘭國家的政經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左右逢源的國際地位,源自於殖民母國的英語優勢,面對當前的國際局勢,也得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印度做為印太經濟架構、在南亞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國家,繼已經成為人口第一大國,莫迪未來的五年任內,GDP規模還有望超越德日,成為世界第三大國。值得後續研究觀察的,當是影響經濟國力增長的「社會文化因素」,除了傳統的種姓制度以外,無論是兩億穆斯林愈來愈嚴重的種族宗教衝突,或是與中國等周邊鄰國的領土和政治關係,都是盤根錯節、複雜難解的「複合型問題」。在鎂光燈的華麗光芒之下,印度要從GDP的世界「大國」,成為綜合國力的「強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