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將在5月30日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修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此新總統、新內閣上任之際,這份預測格外重要,卻也顯得格外敏感,主計總處必須放下政治顧慮,不要為了讓賴清德總統有面子,而做出過度樂觀的預測。
當前經濟雖有若干回穩的跡象,但另一面,也集百年風險於一時,除了兩岸軍事對峙升溫,俄烏戰爭也日趨複雜難解,以巴衝突所釀成的紅海危機更讓經濟前景布滿烏雲。此外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隨著美國調升大陸電動車關稅至100%,大陸也反制12家美國軍工企業,一旦失控,後果難以想像。
更令人擔心的是,年底美國總統大選,在拜登、川普政治情緒推波助瀾下,勢將讓地緣政治紛擾更加沸騰。這些發展中、醞釀中、進行中的衝突稍有不慎,都將如野火燎原,波及全球,通膨或將捲土重來,風暴也可能忽焉而至,這些都是主計總處預測時必須考量的因素,絕不可將其置於模型之外。
閣揆卓榮泰日前首次召開行政院院會,由國發會就當前經濟情勢提出報告,國發會認為出口已連續六個月正成長,隨著政府推動人工智慧之島、發展五大信賴產業、落實提振疫後觀光,對今年的經濟情勢樂觀看待,因此把今年經濟成長的目標設定為3.5%。
國發會設定的目標,與主計總處今年2月的預測數3.43%相差無幾,上月底由於第一季GDP概估優於預期,經濟成長預測調升至3.57%,雖是調升,並不代表情勢大好,而是去年同期情況太差,這由季增年率(saar)所估得的經濟成長1.13%創近四季最低即可明白。平心而論,當前經濟情勢只是回穩而已,當如此疲弱的回穩進入集百年風險於一時的下半年,會出現什麼變化?今年經濟成長能否達3.5%?仍在未定之天。
也許有人會說,近日公布的外銷訂單、工業生產接連兩位數成長,不是代表景氣復甦嗎?先別下結論,4月外銷訂單年增率10.8%,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也達到14.6%,好像不錯,但仔細一看,這個成長是建立在去年4月-18.1%、-22.6%的基礎上,如此說來也不算是特別好。
至於國發會於行政院所提的出口連續六個月正成長,也不過是資通與視聽產品一枝獨秀的局面,其餘產品仍持續下跌,以4月而言,就連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也年減17%,不少產品仍是兩位數下滑,這也是何以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以「綠肥紅瘦」形容出口情勢的原因,以此而言,全球貿易並沒有想像中的樂觀。再者,製造業存貨率到3月仍高達87.2%,雖已低於90%,但仍高於長期平均65%,這說明這一波庫存去化尚未完成,過多的庫存仍將會壓抑下半年的生產動能。
總的說來,上半年景氣只是回穩而已,稱不上復甦,而下半年風險非常之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經濟成長上修或下修,的確是一個困難的抉擇。主計總處是國家統計的最高機構,對總體經濟資料的掌握非其他智庫所能及,其預測向來深具權威,值此新府院就任之際,自應提供真確的資訊,以協助府院做出正確的決策。30日要召開的國民所得評審會議,自應從下半年的全球政經風險、上半年已實現的數據綜合判斷,即使評估之後要下修,也不必有政治上的顧慮,要徹底拋棄官場上報喜不報憂的習性。
我們還是引《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的話來總結,這位歷史學者說:「明清兩代的困境在於數字管理,傳統官僚主義的作風,真理總是由上至下,統計數字反映著上級的要求與願望。」當統計數字只是反映上級的要求及願望,這是統計的墮落,統計已非統計,這樣的數字非但難以做為政策的明燈,反而會引國家走上歧路,歷史多少興廢成毀,皆在文官的一念之間。
本次國民所得評審會議是由新任主計長陳淑姿主持,相信陳主計長必能以超然的立場來主持這個會議,使得主計總處所公布的數字能成為政策的羅盤,也期盼陳主計長在忙於政府預算之外,也能和前主計長朱澤民一樣,成為統計部門的後盾,以讓政府統計公信力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