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歐洲議會通過《AI法案》後,經過兩個多月終於獲得歐盟會員國同意,由歐盟理事會在21日通過法案,成為全球第一套詳細規範生成式AI應用與風險的法規,影響力將遍及全球,甚至可能左右矽谷科技大廠未來AI發展。
比利時主掌數位化的國務卿米歇爾(Mathieu Michel)表示:「《AI法案》展現歐盟面對新科技時重視信任、透明度與責任,確保快速演進的新科技,能在歐洲促進繁榮並刺激創新。」
據了解,歐盟《AI法案》對AI產業採取風險導向的監管原則,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AI應用,採取不同監管標準,至於風險如何評估,主要是根據AI應用對歐洲社會形成的威脅程度而定。
諸如利用個資來區分社會階級、預測政府政策,或在職場、學校進行情緒偵測等涉及「社會分級」的AI技術,皆被歐盟視為「無法接受」的AI應用,故將遭到《AI法案》的禁止。
值得注意,歐盟也將自駕車及醫療相關AI技術,視為高風險的AI應用,因此,《AI法案》將以較嚴格的標準,來審核這類技術對歐洲人的健康、安全,與對基本人權構成的威脅。至於涉及金融服務及教育的AI技術,也因AI演算式預設立場可能偏出現頗,將受到《AI法案》的嚴格審查。
法律事務所Cripps合夥人霍爾曼(Matthew Holman)表示,歐盟《AI法案》的監管範圍,涵蓋AI技術的創造、研發、使用及轉售等所有的環節,勢必影響美國科技大廠未來的AI發展,若違法的話,將面臨最高全球年營收7%或3,500萬歐元(約3,800萬美元)的鉅額罰金。
科技大廠日後為了遵守歐盟《AI法案》,也將負擔額外成本,因為該法案規定,生成式AI技術必須完全公開AI模型訓練過程,並要求業者定期測試系統及確保資安防護周全。
眼前科技大廠還有一段時間,可以對此做好準備,因為歐盟《AI法案》上路後,要再過12個月,才會開始實施上述限制,且目前市面上的生成式AI,例如ChatGPT或Copilot等,將有36個月的過渡期,讓業者調整服務內容以符合法規的規定。(相關新聞見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