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522社論

從賴總統的就職演說 看台灣三大經濟考驗

image
雖然是「雙少數」總統,但如賴總統所說:只要有民意當後盾就不是問題。因此,我們要提醒賴總統應以多數民意為依歸,從「操之在己」的開始做起。圖/本報資料照片

 無論從國內或國外情勢來看,520甫上任的總統賴清德很難說有蜜月期。雖然他是得票率、國會未過半的「雙少數」總統,但唱衰新政府並不符合台灣利益,因此,我們細讀賴總統就職演說,再提出一些善意建言。

賴總統面對的是一個相較過去更為複雜的國際結構。在美中競合下,全球政經情勢面臨三大挑戰:

一是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加速再全球化。去年七大工業國提出「去風險化」對中政策後,基於選舉考量,美國總統拜登日前進一步針對中國大陸「過剩產能」課徵額外關稅,大陸也立即反制,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風潮再起。再加上各國加速推動製造業回流,破壞了長期以來基於比較利益下的國際分工,以致吾人熟悉的經濟全球化體系面臨重構。

二是地緣政治風險仍在,全球經濟更不穩定。雖然從國際智庫編製的地緣政治風險指數來看,今年以來全球戰爭威脅有降溫跡象,但隨著極端政治興起,難以預料的黑天鵝仍將是全球地緣政治風險的隱患。因此,強化供應鏈韌性以避險,成為各國產業政策的重中之重。

三是極端政治加劇,激化仇恨意識。今年全球超過60個國家有選舉。然而,許多國家呈現「左的更左」、「右的更右」,且內部政治更極端對立。過去即使政治立場迥異,不同立場之間尚能和平共處,但如今政治人物以煽動仇恨作為政治動員的手段,加上新媒體催化,導致意識形態快速固化的不同支持者之間,仇恨值急劇上升,社會嚴重撕裂。

賴總統提出積極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站穩全球供應鏈關鍵地位、推動台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等方式因應上述國際政經情勢。但我們要提醒賴總統,上述三大挑戰下,台灣將面臨三大經濟考驗:

首先,台灣中小企業處境將更為艱辛。在各國加速進口替代政策下,國際分工的重組,或說多重供應鏈體系的建構,有利大企業全球布局;但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除非其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否則勢必面臨淘汰。事實上,占台灣企業總數超過9成、占就業人口近8成的中小企業,近年來出口貢獻率已不斷下滑;若全球產業鏈加速在地化或區域化,沒有能力進行跨國投資的台灣中小企業,將面臨再一波的衝擊。雖然賴總統提到要協助中小企轉型,並培育新世代隱形冠軍,但這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短期內中小企業的困境要如何解決?將是台灣的第一個經濟考驗。

其次,全球將加速建構「台灣+1」供應鏈以避險。雖然賴總統再次向大陸呼籲,要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兩岸可先從重啟觀光旅遊及陸生來台開始,但通篇演說又視大陸為最大威脅。從大陸國台辦強硬的回應來看,顯然賴總統的「善意」並不被接受;亦即,未來兩岸關係將很難樂觀。若依此情勢,各國恐將會持續推動關鍵零組件的「去台化」;以晶片為例,「台灣製造」將逐漸轉變為「日本製造」、「美國製造」甚或「德國製造」。也就是說,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對大陸的圍堵,促使跨國企業以「中國+1」因應;但台海關係的緊張,亦使得包括台灣企業在內的跨國公司,選擇「台灣+1」避險。因此,如何增強全球企業對兩岸和平穩定的信心?這是台灣的第二個經濟考驗。

最後,朝野對立將成為台灣最大火藥桶。賴總統演說強調,「三黨不過半」是全民選擇的新模式,朝野政黨可以分享各自的理念,也將共同承擔國家的種種挑戰。然而,當前台灣社會最大問題,就是原本可以理性討論的公共議題,在政客、名嘴煽動下,不但各自支持者越來越仇視,且因為立場固化,以致完全失去對話空間。以作為賴總統上任起手式的「國會改革法案」來說,原本黨籍立委可以如賴總統提醒,即使表決會輸,但仍然提出足以說服社會的論述。但執政黨一方面放任網軍、側翼,不斷污名化在野陣營;另一方面則展現出連小學生都不如民主素質,不服就施以肢體衝突。若賴總統繼續放縱黨籍立委以正義為名的暴力,則未來施政將寸步難行。這是台灣的第三個經濟考驗。

對台灣來說,上述三大考驗,都需要全民的共識與合作才能克服。即使是雙少數總統,如賴總統所說:只要有民意當後盾就不是問題。因此,我們要提醒賴總統應以多數民意為依歸,從「操之在己」的開始做起。例如召開兩岸國是會議,提出能與大陸對話的共識與機制;約束黨籍立委回歸理性以文明問政。否則,若賴總統的任期內,只有朝野對立、人民仇恨、兩岸對抗,這絕非台灣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