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520林惟崧、林于蘅/台北報導

環境部長 彭啟明:淨零政策 台灣需要好蘿蔔

以國際為師,政策不能只有棍子…

image
 ●新任環境部長彭啟明接受專訪,暢談各項規畫。圖/顏謙隆
各國碳制度

 環境部長彭啟明520正式就職,第一個面臨的就是碳費徵收的挑戰。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台灣推動減碳是用碳費當棍子,但沒有紅蘿蔔,碳費這根棍子打了也還不痛,因此落實目標要另外找新的方法,他觀察國際上的措施,以美國的租稅抵減、日本發行氣候債券是兩個值得參考的例子,將指派環境部官員赴日本等地考察、吸取經驗,來找出並推動適用於台灣的蘿蔔政策。

彎道超車 從新途徑中找新路

 彭啟明強調,排碳有價時代真的來臨了,他從民間來,接觸過很多的企業,了解到不少企業內部碳定價都比政府徵收的碳費高。目前的問題究竟是碳費的徵收不夠?還是誘因不強?所以他進入體制內,要想出辦法讓棍子、蘿蔔一起發揮效用。

 彭啟明盤點過國際上的減碳工具,主張必須取經美國與日本的做法。美國去年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RA),透過租稅減免、政府公共建設投資,讓企業有較強的減碳誘因,並善用財稅工具將碳有價化,目前這項法案,已讓美國的綠能產業吸引約3,900億美元的投資;日本則是發行氣候債券,2月發行至今規模就多達8,000多億日圓,預計要發20兆日圓,把未來碳價格的價值,先拿出來投資在企業減碳上,這樣的綠色轉型,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邏輯。

 彭啟明進一步說,這兩種方法截然不同,必須要長期觀察,並研議哪一種適合在台灣推動,若台灣要彎道超車,就必須從這些創新工具中,找到新的道路。但他也強調,現階段台灣已推出獨步全球的碳費制度,這應該是台灣比較習慣的邏輯與做法,既然如此,就應該盡快上路。

健康碳產業 有感誘因勝無感懲戒

 美、日的做法在彭啟明眼中,比較偏向「蘿蔔」性質,而台灣的碳費則像根棍子,「我常常形容,這棍子還只是免洗筷」,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提供企業蘿蔔比棍子好,總量管制的碳交易,才能讓市場孕育出健康的碳產業。

 產業界憂心台灣獨步全球實施的碳費制,能否與國際接軌,彭啟明坦言,「碳費的確是滿特殊的手段」,但其實每個國家都可以設計自己的制度,只是在國際上溝通、協商時,「需要有一點解釋的能力」,他對此並不擔心,相信一定可以做到跟國際接軌、也一定可以在歐盟CBAM獲得抵減。

 至於環團對於高碳洩漏的企業還可享有2折優惠的批評,彭啟明說,這個係數是參考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訂定,以及新加坡、日本、韓國等類似的係數,但社會大眾不了解,台灣過去也沒有經驗。所以他上任後,將請環境部次長施文真6月率團赴新加坡、日本考察,把這些計算方式先搞清楚再說。

外界也關注碳費是否能與台版CBAM一起上路?彭啟明說,現階段全世界只有歐盟與英國在推動CBAM,而台版CBAM已由環境部氣候署研議可行性,這不是馬上要動工的事,可以先研議、考察其他國家的推動現況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