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經濟安全與全球供應鏈等多重考量,台灣實質參與國際金融組織將是520新政府的對外任務之一,美國支持台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IMF的《不歧視台灣法案》(Taiwan Non-Discrimination Act)已在參議院審理,國務卿布林肯數次公開支持台灣有活力、有意義的參與聯合國周邊組織,包括IMF、世界銀行(WB)等,美方極度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社會的氛圍下,此項法案也將會是台美事務委員會接手的重大議題。
《不歧視台灣法案》1月在美法案審查過了眾議院第一關,經參議院審議、總統簽署,將正式成為法律。美方強力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網絡的態度十分明確。惟我國內部對此議題仍有保留,中央銀行對立法院的報告指陳,「我國加入IMF之意向未明,且目前國際社會未有其他國家呼應該法案」,會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及等提出申請資格不符的杯葛及抵制,我國加入IMF的難度不低。
IMF成立於1945年,任務為提供190個會員國資金,以調節國際收支之短期失衡,台灣在1980年退出聯合國後九年,才退出IMF,目前仍有台籍員工留在其中,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楊淑珺就曾長期任職於IMF。
我國在討論台灣加入IMF等國際組織時,多以最難關卡在於「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據台、美智庫聯手研究發現,不被俄羅斯、中國等承認的科索沃,2009年正式加入IMF,隨後再加入世界銀行,彰顯這些組織的章程從未要求必須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才能參加。
基於美國是IMF最大出資國,對IMF重大議案擁有最終的一票否決權,今年來美方多管道支持台灣加入國際政經穩定體系,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的受信賴表現,讓美國更進一步看到台灣金融資源的豐沛及高品資。
準總統賴清德的外交策略核心「價值外交」,將涵蓋貿易、科技、農業、氣候變遷甚至文化教育等,以共同認可的價值、共同關注的議題,作為台灣未來與各國進行交流、深化合作的契機,加入IMF、WHO等國際專業組織,將能讓國際看到台灣的價值。